目前分類:★《愛情與婚姻類別文章》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68404106_759803041120810_6085486458158710784_n  

 

一、孤獨、社會孤立與愛情依附

(一)孤獨

孤獨是對社交孤立的一種複雜而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孤獨通常包括對於與他人缺乏聯繫或溝通,或是將來可能會與他人失去聯繫或溝通的焦慮感。因此,即便被其他人包圍,也能感覺到孤獨。孤獨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社會、心理、情感和身體因素。 孤獨感在整個社會中普遍存在,即便是婚姻、人際關係、家庭、退伍軍人以及那些事業成功的人也會有。

(二)社會孤立

社會孤立指的是人與社會之間完全或是接近完全缺乏聯繫的狀態。社交孤立與孤獨感不同,孤獨只是人的一種短暫性的缺乏連結。社交孤立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個體上,不過不同年齡族群可能有不同的症狀。社交孤立有可能是暫時的期間性的狀態,或是終其一生不斷發生的循環,這兩種情況下的特徵皆是相似的。社交孤立的所有型態都可以包括長期的待在家中,且沒有與家人、熟人或朋友聯繫,或是在有機會與人接觸時故意避免任何與人的接觸。

(三)當【孤獨】、【社交孤立】遇上了【愛情】

想想看,當你的戀愛伴侶,是一個孤獨又帶點社交孤立特質的對象時,會有什麼樣的故事發生呢?你要如何跟這樣的人交往?你們的愛情會有結果嗎?

一般而言,愛情關係可以區分為六個基本類別:
(1)情慾之愛——基於對方的外表而產生的情慾熱愛。
(2)遊戲之愛——愛就如遊戲,充滿樂趣,通常不重視承諾而著重征服對方。
(3)友誼之愛——緩慢發展的重情義的愛,基於雙方互相尊重與友善。
(4)現實之愛——傾向選取可以幫助自己的朋友,使雙方皆可由此得益。
(5)依附之愛——情緒化,不穩定,充滿妒忌與爭執。
(6)利他之愛——完全無私的愛,可不惜傷害自己或捨棄任何東西。

在還沒進入文章的主題之前,讀者們可以先想像一下,當你的愛人是一個既孤獨又有點社會孤立特質的對象時,你們的愛情會是上述六種愛情的哪一類型?

對於一個習慣孤單的個體而言,透過幻想與想像來建構他們的愛情故事,可能是滿足其生理慾望的途徑,所以,孤單與社會孤立者,可能很快的陷入情慾的愛情。至於,愛情關係能不能持久,那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遊戲之愛,孤獨者可能玩不起;友誼之愛與現實之愛,社交孤立者最缺乏的可能就是人際友誼的能力了;利他之愛,孤獨者長期以來可能都以自我為中心,要發展出利他的人際或愛情關係,可能有點小難。

好吧,那只剩下【依附之愛】了。

在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中,人際孤獨與愛情依賴之間存在著正相關(Mahon,1982),換言之,人際孤單的個體,往往試圖在愛情裡尋求更依賴的關係。然而,依賴性高的個體經常難以建立和維持愛情的親密關係,長久下來,失落的愛情可能使他們更容易孤獨(Overholser,1996)。

二、聖路易斯大學心理學家Michelle等人的研究

為了檢驗孤獨、社會孤立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與愛情依賴的關係,聖路易斯大學學者Michelle等人特別做了一項研究。這個研究的參與者來自美國中西部私立大學的104名學生,他們必須處於浪漫關係中3個月或更長時間。其中,大約85%的樣本是女性( n = 88)而大約15%的樣品是男性(n = 16)。參與者的年齡範圍介於18到44歲之間。

這項研究採取縱向設計進行,其中包括兩個階段,時間1(在學期開始時)和時間2(在學期結束前)。在時間1與時間2,參與者分別完成了孤獨,社交孤立,浪漫依賴和簡短的人口統計的調查問卷

研究結果顯示:

(一)在時間1與時間2中,社會孤立與人際孤獨感兩者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人際孤獨感與愛情依賴性兩者呈現顯著正相關。這顯示人際孤獨、社交孤立與愛情依賴是個人長期而穩定的特質。

(二)在人際孤獨感較高的個體中,社交孤立程度較高的男性,比社交孤立程度較高的女性,出現更高的依賴性(b = 6.16,t( 104)= -2.16,p <.05)。而在人際孤獨感較低的個體中,社交孤立程度較高的女性,比社交孤立程度較高的男性,出現更高的依賴性(b = 6.16,t(104),= -2.16,p <.05)。這顯示社交孤立的男性或與性,在愛情裡傾向尋求更依賴的關係。

(三)隨著社會孤立和人際孤獨感的增加,個人傾向於對其愛情伴侶尋求更多的依賴與依附,來試圖滿足個人的社交需求與彌補個人生活中缺乏社會刺激。

三、在愛情的基礎上,建構【自我的複雜度】

歸屬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際歸屬,更是維繫人類生存的一個重要關鍵。人際的需求如果無法在個人的家庭或人際關係上獲得滿足,愛情關係,對某些人而言,就是一個可以獲得需求滿足的窗口。但是,過度的依賴在經歷了愛情的熱戀期後,是否會成了綁架情人、情緒勒索的工具,甚至成了結束愛情關係的理由?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一般而言,人際孤獨者和社會孤立者,可能會透過唯一的愛情管道來定義自己,過度依賴愛情伴侶的結果,往往對愛情關係產生不利影響。

心理學家Linville曾經提出「自我複雜度」的概念,當一個人的角色面向越多元,角色間的互補性就越大,心理就越健康。自我複雜度的基本前提是「自我角色定位」,某個人的角色定位越多元,那個人自我複雜度就越高。某個人的自我角色定位範圍越大,那個人的心理彈性以及心理復原能力就越強。例如,當一個自我角色(人際我)面臨極大的壓力時,另一個安全的自我角色(愛情我)就可以彌補與修復急待整救的自我角色。

孤獨與社會孤立者可能就是缺乏多元的自我複雜度,才會在愛情的關係裡,不斷強化愛情向度上的自我,藉著在生活上更依賴伴侶,來滿足自我其他人際面向的需求。結果,越愛越孤立、越愛越孤獨。

愛情,讓孤獨者暫時遠離孤獨,讓社交孤立者,暫時有了心靈慰藉的伴侶。不妨趁著愛情的時候,提昇個人的自我複雜度,開拓愛情關係以外的人際角色。不妨趁著愛情的時候,學習新的人際技巧,增進愛情關係以外的人際交往。這可能是除了親密、承諾與激情之外,愛情可能帶給我們的額外助益了。(文:心理學人)

當您的『讚』,出現在【心理學人紛絲專頁】的時候,心理學人知道您喜歡這篇文章;當您透過『分享』,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您其他朋友,心理學人於是知道,這篇好文章可以跟好朋友分享。好的文字,值得您按個『讚』,好的觀點,期待您與好朋友......『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intaiwan/

【也同時歡迎您到 https://medium.com/@s1101s
的網頁 來閱讀心理學人的其他文章唷】

參考資料:

1.Michelle Hasan and Eddie M. Clark,2017,I get so lonely, baby: The effect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on romantic dependency,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7, VOL. 157, NO. 4, 429–444。

2.維基百科。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9090878_762627240838390_874066028450021376_n  

在婚姻裡,面對一個消極又負向的伴侶,負面的能量整天壟罩在家庭的氣氛中;迴避行依附的伴侶讓你猜不透對方在想甚麼、焦慮型的伴侶加成了自己在工作上的焦慮……。面對這樣的伴侶,你還會對婚姻生活感到滿意嗎?讓心理學人透過美國羅格斯大學學者的研究,來剖析維持婚姻滿意度的一個重要的【中介變項】,透過這個中介要素的調節,婚姻,原來還是可以很滿意的。

一、相愛容易相處難、結婚童話易幻滅

據《新新聞》報導,今年3月,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同時台灣的離婚率也逐年攀升。依內政部統計顯示,2015年至2017年,台灣離婚率由2.28‰攀升至2.31‰,是全亞洲除了中國以外離婚率最高的國家。

台灣最高離婚率發生在2003年的2.9‰及2006的2.8‰,曾拿過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另外,三月常是台灣離婚的高峰期,今年三月離婚對數5136對, 較二月增加1740對。而累計今年一至三月的離婚對數為1萬2916對,較上年同期增加118對,顯示即使邁入2018年,前3個月的離婚率仍未見緩和趨勢。(2018-04-11自由時報)

二、影響婚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影響婚姻滿意度的因素很多,美國羅格斯大學學者James等人認為,伴侶的情緒面向、依附的類型、社會的支持與心理彈性,都是影響婚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一)【情緒的面向】

正向的情緒,可以讓人在一陳不變的生活裡,興起玩耍的衝動,勇於突破極限,並在婚姻生活裡展現出創造性。

積極的情緒,表現出對生活與婚姻樂觀的感覺,並相信自己可以從困難的情況中,很快地恢復正常。積極的情緒也象徵著恢復力和生活的滿意度,並且可能會增加婚姻關係的滿意度。一般而言,當我們持續處於正向積極的情緒時,對自己、對生活、對婚姻都會出現比較高的滿意度。

負面的情緒,可以讓人在多采多姿的生活裡,澆熄行動的熱情,不敢面對現實,並在婚姻生活裡展現出破壞性。

消極的情緒,表現出對生活與婚姻悲觀的思維,生活裡的種種困難,往往成了打擊自己、拖垮另一半的工具。對生活、對自己的不滿,可能讓婚姻關係更加惡化。

(二)【依附的類型】

安全型依附的伴侶,傾向於展示他們自己和他人的積極工作模式,並在他們的親密關係中,傾向於更積極的情感投入與信任、親密關係。

焦慮型依附的伴侶,傾向於對自我抱持著負面的看法,但對他人則有較正面與積極看法,過度尋求伴侶的支持。焦慮不安的伴侶持續經歷負面的情緒,並且會在親密關係中擔心被對方遺棄。

逃避型依附的伴侶,傾向於對自我抱持著的堅持的想法,但對他人則有較為否定的看法,通常以超然的態度來應對婚姻或親密關係。迴避型依附的伴侶,通常以自我面對或逃避親密關係來因應外界的壓力,即使偶而會向親密伴侶尋求協助,但在態度上也會出現猶豫不決。

(三)【社會的支持】

婚姻的另一半如果具有較高的社會支持,在面臨婚姻壓力之際,比較容易尋求外部的社會支持,緩和婚姻裡的危機與壓力。伴侶在各種人際網絡上的支持越多,對婚姻的滿意度也通常越高。

(四)【心理的彈性】

具有心理彈性的伴侶,傾向於使用積極而正面的態度來調節自己的情緒,降低彼此在婚姻關係裡的壓力情境。此外,具有心理彈性的伴侶,比較有能力來處理婚姻的困難,並能幫助對方恢復彼此滿意的婚姻關係。

婚姻裡的心理彈性,包括強烈的自我效能感、對未來的樂觀、以目標為導向生活安排、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以及獲得或提供社會支持的能力( Hjemdal等人)。

三、美國羅格斯大學James等人的實徵研究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為195名已婚成年人,年齡從27歲到73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4歲。在他們完成了一系列的調查問卷後,James等人透過嚴僅的資料分析,得到如下的結果。

 

(一)【心理彈性】,除了會直接影響對婚姻的滿意度外,更能作為一個中介因素,有效調節情緒、依附類型與社會支持等影響婚姻滿意度的變項。

(二) 透過個人【心理彈性】的調節,即使在婚姻裡缺乏正向與積極的情緒,或是遇上了負向或消極的伴侶,個人的心理彈性也足以有效調節婚姻的滿意度。


(三)焦慮型與逃避型依附的伴侶,兩者都會直接影響到個人的婚姻滿意度,但是透過個人的【心理彈性】的調節,有助於提昇面對逃避型伴侶時的婚姻滿意度。

(四)透過個人【心理彈性】的調節,伴侶的低社會支持度並不會直接影響到婚姻滿意度。

 

在上述四點影響婚姻滿意度的要件中,以【心理的彈性】為最重要的中介變項,也就是說,在婚姻關係中,個人的心理彈性可以做為情緒面向、依附類型與社會支持等影響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項】。哪怕另一半的情續緒不夠正向積極、遇上焦慮或逃避型依附的伴侶、或是遇上缺乏社會支持性的伴侶,只要個人的心理彈性夠強,都可以作為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一個因素。

三、心理學人提升【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一)【提昇自我的效能】

在日常生活出現無法預料的事件時,你是會感到困惑而退縮,還是抱著會有解決方法的信念而前進呢?自我效能,就是我們在執行任何行動時所抱持的信念,相信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至少,我們的認知與行為是朝著問題解決的方向走,並在情緒上相信問題一定會解決。

(二)【保持樂觀的態度 】

雖然在婚姻裡避免不了時常要面對伴侶的消極情緒,但我們自己始終可以選擇一個樂觀而正向的態度,來面對婚姻生活裡的瑣事。樂觀,並不是過度的天真,而是以一顆正向的心來面對生活裡的各項挑戰。


(三)【增進社交的能力】

千萬別把婚姻的伴侶視為唯一的人際對象,過度的依賴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更孤立的人際模式。在維持婚姻的前提下,拓展婚姻以外的人際關係,相信來自於其它網絡的人際的友誼,可以帶來更多元、更正向的人際回饋。

(四)【結構的生活安排】

嘗試著在生活中,給自己一個結構化、具體化的努力目標,目標可以是一件簡單,但會帶來愉悅的事件,例如,每天給小孩唸一段不同主題的故事、每天晚餐後與伴侶散步一個小時。更重要的是,堅持每天做一點點、每天有一點點進步,朝著與伴侶共同的目標努力,是婚姻關係裡最棒的事了。

(五)【提昇家庭的凝聚】

在自己遭受到困難的時候,相信自己的家人能夠協助自己,至少會選擇與自己共度難關。這種同舟共濟信念的基礎,是建立在平時的家庭相聚、彼此付出的實際活動上的。多與自己及伴侶的家人往來交流,彼此的孰悉觸發了更多的親密、親密成就了相互的扶持,家的凝聚力,就會展現在自己最需要被支持的時刻。


(六)【開拓社會的支持】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家與家人,恐怕無法完全滿足現代人對社群團體依附的需求。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家人以外的社群、機構或團體,都是可以協助我們度過難關的社會支持管道。沒有社會支持,人們可能會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並接受新的挑戰。通過社會的支持,個人可能更容易為婚姻問題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並繼續朝著維持更令人滿意的婚姻邁進。

建構自己心理彈性的能力,除了可以讓自己生活得更有效能外,更能提昇在婚姻生活裡的滿意度。親愛的讀者們,如果您有任何可以提昇自我心理彈性的【具體建議】或【實際經驗】,心理學人竭誠的歡迎您留言並提供您寶貴的具體建議,好讓更多的讀者,學習到更多、更好的相關技巧唷。


當您的『讚』,出現在【心理學人紛絲專頁】的時候,心理學人知道您喜歡這篇文章;當您透過『分享』,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您其他朋友,心理學人於是知道,這篇好文章可以跟好朋友分享。好的文字,值得您按個『讚』,好的觀點,期待您與好朋友......『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intaiwan/

【也同時歡迎您到 https://medium.com/@s1101s
的網頁 來閱讀心理學人的其他文章唷】

 

參考資料:

James M. Bradleya and Mahzad Hojjat,2017,A model of resilience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7, VOL. 157, NO. 5, 588–601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