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8404106_759803041120810_6085486458158710784_n  

 

一、孤獨、社會孤立與愛情依附

(一)孤獨

孤獨是對社交孤立的一種複雜而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孤獨通常包括對於與他人缺乏聯繫或溝通,或是將來可能會與他人失去聯繫或溝通的焦慮感。因此,即便被其他人包圍,也能感覺到孤獨。孤獨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社會、心理、情感和身體因素。 孤獨感在整個社會中普遍存在,即便是婚姻、人際關係、家庭、退伍軍人以及那些事業成功的人也會有。

(二)社會孤立

社會孤立指的是人與社會之間完全或是接近完全缺乏聯繫的狀態。社交孤立與孤獨感不同,孤獨只是人的一種短暫性的缺乏連結。社交孤立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個體上,不過不同年齡族群可能有不同的症狀。社交孤立有可能是暫時的期間性的狀態,或是終其一生不斷發生的循環,這兩種情況下的特徵皆是相似的。社交孤立的所有型態都可以包括長期的待在家中,且沒有與家人、熟人或朋友聯繫,或是在有機會與人接觸時故意避免任何與人的接觸。

(三)當【孤獨】、【社交孤立】遇上了【愛情】

想想看,當你的戀愛伴侶,是一個孤獨又帶點社交孤立特質的對象時,會有什麼樣的故事發生呢?你要如何跟這樣的人交往?你們的愛情會有結果嗎?

一般而言,愛情關係可以區分為六個基本類別:
(1)情慾之愛——基於對方的外表而產生的情慾熱愛。
(2)遊戲之愛——愛就如遊戲,充滿樂趣,通常不重視承諾而著重征服對方。
(3)友誼之愛——緩慢發展的重情義的愛,基於雙方互相尊重與友善。
(4)現實之愛——傾向選取可以幫助自己的朋友,使雙方皆可由此得益。
(5)依附之愛——情緒化,不穩定,充滿妒忌與爭執。
(6)利他之愛——完全無私的愛,可不惜傷害自己或捨棄任何東西。

在還沒進入文章的主題之前,讀者們可以先想像一下,當你的愛人是一個既孤獨又有點社會孤立特質的對象時,你們的愛情會是上述六種愛情的哪一類型?

對於一個習慣孤單的個體而言,透過幻想與想像來建構他們的愛情故事,可能是滿足其生理慾望的途徑,所以,孤單與社會孤立者,可能很快的陷入情慾的愛情。至於,愛情關係能不能持久,那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遊戲之愛,孤獨者可能玩不起;友誼之愛與現實之愛,社交孤立者最缺乏的可能就是人際友誼的能力了;利他之愛,孤獨者長期以來可能都以自我為中心,要發展出利他的人際或愛情關係,可能有點小難。

好吧,那只剩下【依附之愛】了。

在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中,人際孤獨與愛情依賴之間存在著正相關(Mahon,1982),換言之,人際孤單的個體,往往試圖在愛情裡尋求更依賴的關係。然而,依賴性高的個體經常難以建立和維持愛情的親密關係,長久下來,失落的愛情可能使他們更容易孤獨(Overholser,1996)。

二、聖路易斯大學心理學家Michelle等人的研究

為了檢驗孤獨、社會孤立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與愛情依賴的關係,聖路易斯大學學者Michelle等人特別做了一項研究。這個研究的參與者來自美國中西部私立大學的104名學生,他們必須處於浪漫關係中3個月或更長時間。其中,大約85%的樣本是女性( n = 88)而大約15%的樣品是男性(n = 16)。參與者的年齡範圍介於18到44歲之間。

這項研究採取縱向設計進行,其中包括兩個階段,時間1(在學期開始時)和時間2(在學期結束前)。在時間1與時間2,參與者分別完成了孤獨,社交孤立,浪漫依賴和簡短的人口統計的調查問卷

研究結果顯示:

(一)在時間1與時間2中,社會孤立與人際孤獨感兩者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人際孤獨感與愛情依賴性兩者呈現顯著正相關。這顯示人際孤獨、社交孤立與愛情依賴是個人長期而穩定的特質。

(二)在人際孤獨感較高的個體中,社交孤立程度較高的男性,比社交孤立程度較高的女性,出現更高的依賴性(b = 6.16,t( 104)= -2.16,p <.05)。而在人際孤獨感較低的個體中,社交孤立程度較高的女性,比社交孤立程度較高的男性,出現更高的依賴性(b = 6.16,t(104),= -2.16,p <.05)。這顯示社交孤立的男性或與性,在愛情裡傾向尋求更依賴的關係。

(三)隨著社會孤立和人際孤獨感的增加,個人傾向於對其愛情伴侶尋求更多的依賴與依附,來試圖滿足個人的社交需求與彌補個人生活中缺乏社會刺激。

三、在愛情的基礎上,建構【自我的複雜度】

歸屬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際歸屬,更是維繫人類生存的一個重要關鍵。人際的需求如果無法在個人的家庭或人際關係上獲得滿足,愛情關係,對某些人而言,就是一個可以獲得需求滿足的窗口。但是,過度的依賴在經歷了愛情的熱戀期後,是否會成了綁架情人、情緒勒索的工具,甚至成了結束愛情關係的理由?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一般而言,人際孤獨者和社會孤立者,可能會透過唯一的愛情管道來定義自己,過度依賴愛情伴侶的結果,往往對愛情關係產生不利影響。

心理學家Linville曾經提出「自我複雜度」的概念,當一個人的角色面向越多元,角色間的互補性就越大,心理就越健康。自我複雜度的基本前提是「自我角色定位」,某個人的角色定位越多元,那個人自我複雜度就越高。某個人的自我角色定位範圍越大,那個人的心理彈性以及心理復原能力就越強。例如,當一個自我角色(人際我)面臨極大的壓力時,另一個安全的自我角色(愛情我)就可以彌補與修復急待整救的自我角色。

孤獨與社會孤立者可能就是缺乏多元的自我複雜度,才會在愛情的關係裡,不斷強化愛情向度上的自我,藉著在生活上更依賴伴侶,來滿足自我其他人際面向的需求。結果,越愛越孤立、越愛越孤獨。

愛情,讓孤獨者暫時遠離孤獨,讓社交孤立者,暫時有了心靈慰藉的伴侶。不妨趁著愛情的時候,提昇個人的自我複雜度,開拓愛情關係以外的人際角色。不妨趁著愛情的時候,學習新的人際技巧,增進愛情關係以外的人際交往。這可能是除了親密、承諾與激情之外,愛情可能帶給我們的額外助益了。(文:心理學人)

當您的『讚』,出現在【心理學人紛絲專頁】的時候,心理學人知道您喜歡這篇文章;當您透過『分享』,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您其他朋友,心理學人於是知道,這篇好文章可以跟好朋友分享。好的文字,值得您按個『讚』,好的觀點,期待您與好朋友......『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intaiwan/

【也同時歡迎您到 https://medium.com/@s1101s
的網頁 來閱讀心理學人的其他文章唷】

參考資料:

1.Michelle Hasan and Eddie M. Clark,2017,I get so lonely, baby: The effect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on romantic dependency,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7, VOL. 157, NO. 4, 429–444。

2.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