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理諮商類別文章》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tmp/phpTU4kl4  

文章摘要:

 

1️⃣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

 

2️⃣ 從自殺意圖到自殺行動,要多少的時間

 

3️⃣ 三個策略,降低校園自我傷害的事件

 

_______________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有多近~

 

 

 

2008年一個盛夏的下午,當小美結束了這一次的諮商,看似平靜的離開校園之際,略顯疲憊的面容,呈現出近期飽受憂鬱症折磨後的無奈。歷經兩次的住院治療,無力感成了她臉上唯一的彩妝,也象徵著在生與死之間長期搏鬥的傷痕。

 

地方派出所在她離開校園的一小時後傳來消息,『貴校的一位女學生在山壁下的路旁受傷,疑似是自殺...,目前正送往醫院等待救治』。

 

當我們與系上老師前往醫院的路途中,我看到她騎乘的機車,好端端的立在路旁,我心裡想著:『走出諮商室多久以後,她,才決定自殺?』

 

 

 

 

~從自殺意圖到自殺行動,要多少的時間~

 

 

 

來自德國的學者Laura Paashaus 等人,針對65名多次企圖自殺者做了這方面的研究。研究的結果發現:

 

 

43 名參與者 (36.4%)表示,從決定自殺到實際行動的時間小於5分鐘。

 

52 名參與者 (44.1%)表示,從決定自殺到實際行動的時間小於10分鐘。

 

87 名參與者 (73.7%)表示,從決定自殺到實際行動的時間小於180分鐘。

 

 

此外,無論選擇的時間如何,受測者在年齡、性別或初步診斷方面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而在 5 分鐘內決定自殺行動的參與者,在終生自殺計劃的頻率較低。

 

43 名參與者 (66.2%)表示,他們最近的自殺企圖是他們一生中最嚴重的自殺企圖。這說明了如果不及時介入自殺防治工作,企圖自殺者的自我傷害狀況很難改善。

 

 

 

 

~三個策略,降低校園自我傷害的事件~

 

 

 

相對於社區而言,學校單位在自我傷害的防治上顯得比較有系統。在防治自殺的工作上,心理學人提供以下的建議。

 

 

 

(一)限制危險:收管危險物品

 

從藥品到美工刀、從繩索到水果刀,只要是能與個案產生自我傷害連結的物品,都應該在第一時間被管制。這除了可降低個案自我傷害的可行性之外,也是身為親友的陪伴者,有效降低個案自殺的具體行動。

 

 

「導師與我都知道,小美的包包裡隨時放了一把水果刀,只是,導師收了一把,她隔天又買了另一把…,但至少我們曾努力嘗試過。」

 

 

 

(二)安全計畫:建立合作同盟

 

自我傷害的防治就一般的組織單位而言,絕對不是單一單位或單一個人可以承受的壓力。過去我在大學服務時期,學務、教務與總務處都是協助高關懷學生的必要合作單位,透過「學生輔導委員會」的定期運作,其實很容易建構各處室間的合作同盟的。

 

 

現在,我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從事企業組織職場霸凌、危機處理的教育訓練工作。我發現現在的企業組織,也逐漸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對於高關懷員工,主管們也很積極的參與對這些員工的協助策略。但我還是十分強調,面對企業內自我傷害的員工,絕對不是單一單位或單一個人,甚至不是單一的主管可以承受的壓力。企業裡的人資、環安與總務部門,可以透過定期的會議,來預防員工的自我傷害,透過緊急個案會議,來處遇自我傷害的員工。

 

 

「當年小美的同學與室友(受過訓練),是第一線的通報者,導師,是第一線的關懷者,校安人員是關懷系統的整合者,教務處解決了小美住院缺課的問題,總務處強化了校內陰暗、高樓等危險場所的安全措施,就連警衛都會在半夜裡再次的巡邏校園…。」

 

 

 

(三)最後防線:核心信任人物

 

學校的專任輔導人員,無疑是這個角色的最佳人選。我當然知道這個角色的無奈與辛苦,畢竟,我也辛苦過二十個年頭。我當初的作法是與生輔組或教官室保持高度友善的合作關係,真的,教官的耐受能力比我強很多,在學校的時間也會比心理師多。建議在校服務的心理師們,可以與教官或校安人員平時就保持良好的互動,在危機事件發生之際,才能借力使力、相互合作。

 

 

最後,對於有自殺企圖的學生,我習慣提供他們我的備用手機號碼,在結束每一次危機諮商之前,我都會向他們表明:「我給你我的手機號碼,如果在下週諮商之前,你真的控制不了自我傷害的念頭,打個電話給我,讓我有一個可以幫助你的機會。」

 

 

這是每個心理師的個別信念,至少,我未曾要求過歷屆督導過的實習生跟我一樣。當然,學校的輔導人員也不一定需要這麼做,我相信身為輔導人員,內心裡一定有一套面對危機個案的信念與處遇技巧,遵循自己的內在標準來處遇個案,這樣也很好。

 

 

「二十年的大學工作生涯裡,當然有接過幾次學生在緊急狀況時的電話…。但是,小美那天下午並沒有打電話給我…。」

 

 

 

 

 

 

2010年初夏,小美與認識一年的男友回學校看我,告訴我許多這些日子以來的故事,從住院到出院,從出院到急診,從一個人,到現在的兩個人…。現在的她有個穩定的工作,偶爾還應邀擔任髮廊的模特兒…。

 

 

當兩人離開校園之際,我下意識的在遠方後頭跟著,直到她們的身影消逝在大學的校門外...。

 

 

我眼望著她、心裡想著,如果當年妳在離開諮商室後的三分鐘、五分鐘或十分鐘,我再度邀請妳回到諮商室,哪怕是提供你一杯咖啡都好,妳,會不會選擇不自殺了?

 

 

(文:心理學人吳學治/圖:Pexels)

 

_______________

 

後記:

謝謝妳,當初願意接受我的幫忙,讓我有和妳一起工作的機會;

謝謝妳,康復後願意回來看望我,讓我得到心理工作者的慰藉,

謝謝你,在這一段坎坷經歷之後,讓我更關注自我傷害的個案。

 

 

參考資料:Laura Paashaus等人(2021),From decision to action: Suicidal history and time between decision to die and actual suicide attemptClin Psychol Psychother.2021;28:1427–1434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KOitHS  

 

曾經在多年前遇到一位中年婦女,她的先生在二十年前的一場車禍去逝,從那時起,她就得扛下養育當時分別10歲、7歲與不到1歲的三個女兒的責任。如果,我是當時的她,我想我會先崩潰一陣子以後,再提起勁兒來面對未來的日子。

 

然而,這位婦女當時的表現,反倒是異常的冷靜,從醫院到賓儀館、從先生往生到告別式結束,在這段期間裡,她連一滴眼淚都捨不得掉下來。我猜她是想保留掉淚的力氣,來處理先生過世後的日常吧。

 

這位婦女在20年之後前來諮商,諮商的期待是她想回憶起先生告別式當天的種種場景與過程。她說:在這20年裡,我竟然回想不起來先生告別式當天所有發生的過程與經過,這幾年來我一直很納悶,也覺得這是個困擾我情緒的源頭,直到小孩大了,有時間整理自己了,到現在才想處理這一段的失憶。期待透過催眠,來喚醒告別式當天的記憶。

 


 

 

我對於這20年來,她如何獨自撫養三個小孩的好奇,遠大於她想回憶告別式當日記憶的動機。

 

她告訴我在最難熬的前10年,她自己在郊區外買了間小套房,每逢週末,把小孩子安頓妥善後,獨自前往小套房飲酒,潰堤的眼淚是她唯一的下酒菜。週日中午以後,整理好房間與心情之後,回到原來的家,繼續一個單親母親的日常。就這樣,自己熬過了最痛苦的10年。婆婆認為她這樣做是逃避壓力,藉酒消愁,我則是認為,她這樣正是自我疼惜的一種表現。先好好的讓自己安頓好,再設法渡過情緒這一關,先好好的讓自己不倒,再以相對穩定的情緒來照顧小孩。確實,這幾年她的小孩不只獨立,更在工作與學業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在最難熬的那十年,這位婦女每週都會找個時間與女兒們上高級餐廳用餐。她始終覺得,花錢是賺錢的目的,在生活無虞的前題下,越是困難的日子,越要對自己與家人好一點。

 


 

 

透過催眠,她成功的看到先生告別式當天的經過。清晨天還未亮,在打理好三個女兒後,開著一部紅色轎車前往賓儀館,在接近過年的寒冬裡,大女兒抓著她的衣角,二女兒牽著她的左手,右手抱著的,是剛滿月不久的么女,就這樣,一家四個人走進女兒們父親的告別會場......。

 

告別式當天回憶的細節並不重要,能在盡了養育女兒的責任後,開始有了探究內在更深層的失落,也試圖透過心理諮商來重新關照自己,這才是心理學人認為更重要的事。

 

同理心,被我們用在對別人的理解與慈悲上,在充分理解他人的立場後,我們學會接納對方,慈愛對方。但是,我們曾經對自己不順遂的遭遇同理嗎?

 

同理心,讓你我無怨無悔的對身旁的朋友好一點,讓你我心甘情願的善待路邊的流浪者。但是,為什麼在我們自己最失意的低潮,卻捨不得對自己申出援手,好好疼惜自己呢?

 


 

 

自我疼惜,不是自己可憐自己、自己悲憤自己,而是同理自己,接納自己,更重要的是善待自己。

 

站在生命的高峰,萬人擁戴,左右逢源,得意化作臉龐的彩妝,好不快意。處在生命的低潮,進退不得,捉襟見肘,失意轉作打結的關節,痛苦萬分。自我疼惜,這時候更是應該閃亮登場,失意的時刻,請對自己加倍的好。

 

親愛的朋友們,在生命裡最難熬的時候,該是自我疼惜的時刻了。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對自己好一點,這不是自私,這是自我同理後的自我珍惜。當身旁的人無法憐惜我們,甚至對我們百般苛責之際,該是自我疼惜登場的時刻了(文:心理學人 / 圖:Pexel)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597807688  

 

物以稀為貴,男性的諮商師比較吃香嗎?心理學人:根據研究,未必如此。

 

 

一、心理諮商師的性別比率

 


依據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性別統計資料庫的資料顯示,108年7月份諮商心理師的從業人員總數為2608人,其中女性為2102人,男性為506人,由此可以看出在諮商心理師的行業上,女性的比率佔81%,而男性的比率佔19%。

 


不只在台灣,目前英國NHS(英格蘭國家醫療服務系統)僱用了8,264位心理學家(psychologist)當中,其中男性的比率,恰好也是19%。

 


二、巧合的【男性19%】

 


心理學人第一個工作是在一所國立科技大學服務,在那個還沒有諮商心理師的年代裡,輔導中心的輔導老師中,有3位女性(75%)、只有我一個男性(25%)。

 


第二個服務單位是一所私立大學,那時台灣正式有了諮商心理師的稱謂,輔導中心的輔導人員中,有4位女性(80%),還是只有我一位男性(20%)。

 


第三個服務學校是一所私立科技大學,諮商中心的輔導人員中,有6位女性(75%),2位男性(25%)。

 


第四個服務單位是一所國立大學,諮商中心的輔導人員中,有12位女性(92%),還是只有我一個男性8%)。

 

 

 


計算心理學人歷年服務單位的男性比率,發現平均正好差不多也是【19%】,這個數字與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性別統計相近,也與NHS裡男性心理學家的比率一致。

 

 

 


三、【物以稀為貴】,男性的諮商心理師會比較吃香嗎?

 


為了探討這個議題,英國學者Liddon等人在2018年做了一個探討民眾對心理師性別偏好的相關研究,他們通過相關網站和社交媒體招募了342名年滿18歲的參與者來做研究,其中115名男性,232名女性。

 


研究的結果發現:在133個有效樣本中,62%的男性與61%的女性不介意諮商師的性別,但是 22%的男性和34%的女性更偏好女性諮商師,只有17%的男性和5%的女性較傾向於男性諮商師。

 


大多數的參與者對諮商師的性別不表示偏好,但男性與女性偏愛女性諮商師的可能性略高,這的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四、在性別平等的年代理,期待更多男性的諮商師投入實務諮商工作領域

 


雖然英國學者Liddon等人的研究顯示,女性諮商師可能比較受歡迎,因為有較多比率的個案(56%)仍然偏好女性諮商師。但整體而言,平均62%的男女性個案,是不會介意諮商師的性別的。

 


在性別平等的年代裡,期待日後有更多男性的諮商師投入第一線的實務諮商工作領域,也期待台灣男性諮商師的實務從業人員,有一天可以突破20%的性別比率紀錄。(文:心理學人)

 

 

 


當您的『讚』,出現在【心理學人紛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intaiwan/】的時候,心理學人知道您喜歡這篇文章;當您透過『分享』,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您其他朋友,心理學人於是知道,這篇好文章可以跟好朋友分享。好的文字,值得您按個『讚』,好的觀點,期待您與好朋友......『分享』。

 

【也同時歡迎您到 https://medium.com/@s1101s的網頁 來閱讀心理學人的其他文章唷】

 


參考文獻:Liddon等人,2018,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 for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coping strategies, and triggers to help‐seeking,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Mar2018, Vol. 57 Issue 1, p42-58.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7430234_746204589147322_2791684800589594624_n  

共振效應引起物體震動的同步性;情緒感染引發群體情緒的同步性;ㄧ次成功的心理諮商,竟然也能引發心理師與個案在諮商過程中心率的同步性......。

想要來場心心相印的溝通嗎?讓日本的科學家來剖析語言溝通時【心率同步的現象】;也讓心理學人來告訴你,心理師進行心理諮商的訣竅:【同理與專注】。

一、同步性的概念

(ㄧ)共振原理,引起了擺動節拍的同步性

當三個相同的節拍器,被國立中央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室的實驗人員擺在相同的平台上,縱使在不同的時間啟動,經過極度吵雜的紛亂之後,不到幾分鐘,三個節拍器竟然出現了相同的節拍律動。其實,這就是共振效應,在相同環境背景下,所有的物體最後都會出現律動的同步性。

(二)情緒感染,引發了群體情緒的同步性

心理學人在許多年前,參與了一場全國性的高中生基督教聚會,三百多位年輕氣盛的高中生放棄的連假的瘋狂,連續三天聚集在台北市的一個狹小的聚會場地,大家只有一個目的,以年輕的熱血來招喚主耶穌的愛。聚會的最後一天上午,一位能言善道的弟兄在台上,引領全場三百多位的年輕人唱一首旋律簡單、歌詞一般的聖歌。唱著唱著,台前的一群人開始在歌聲裡夾雜著啜泣,唱著唱著,一股對不起主耶穌的懺悔感逐漸在聚會場裡渲染開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全場的高中生都哭了,心理學人也暗暗掉下淚來,而且,哭得很真實、很用功。

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 ,是指人們可以通過捕捉他人的情緒來感知周邊人的情感變化的交互過程(王瀟等,2010)。 一種自動的模仿和同步於他人的表情、聲音、姿勢和動作的傾向性,其結果往往使得情緒聚合併統一(Cacioppo和Rapson,1994)。集體的活動,尤其是宗教與政治活動,特別容易產生情緒感染效應,進而產生情緒的同步性。

(三)真誠交流,是否能夠引發兩人心率同步性?

為了證明人際溝通時心率的同步現象,這次換日本的科學家登場。不過,在討論日本學者Kodama等人的實驗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心率的概念。

心率,就是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一個人的心率會隨著各種內在、外在的原因而波動,在沒有接受過躲避測謊課程的專業訓練之前,穩定而一致的心率象,徵著情緒的穩定。心臟的跳動受身體的自律神經影響,之所以稱為自律神經,就代表心跳基本上是無法受到個人的意識控制的。例如,當你的心臟被你跑百米的速度壓縮到無法呼吸時,這時候你是無法命令心臟跳慢一點的,當然,當你的速度慢了下來,副交感神經無需在你意識的同意下,自動會減緩你心跳的速度。這就是自律神經的概念,而影響自律神經運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情緒。

溝通,是雙方語言上認知的交流,也是雙方情緒上感受的互動,當兩個人可以真誠而專注的對談,彼此的心率是否會相互影響,進而達到心率同步的現象呢?

二、日本科學家Kodama等人的研究

Kodama等人在2018年,透過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諮商師與個案兩人在心理諮商過程中心率同步的現象。這次的實驗找來了一名21歲的大學生與一名30歲的心理師,在50分鐘的諮商裡,全程監控兩人諮商的對話過程,並以心率儀測量兩人在諮商過程中的心率變化。整個諮商的實驗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諮商問題設定階段(setting) 】

心理師與個案建立初步的信任關係,在綜合了解個案心理狀態後,與個案共同決定本次諮商的主題:個案在大學活動中的人際關係。
對於一個不熟悉諮商環境的個案而言,要在陌生人面前表達自己的問題,確實會造成內在的壓力,而這股壓力正好被隨身配待的心率儀紀錄下來,這表現在諮商初期,個案的心率出現瞬間升高的現象。更值得ㄧ提的是,心理師的心率竟然也在當下瞬間加速了,這代表在諮商的初期階段,個案的心率無形的影響了心理師的心率,但整個諮商的過程中,兩人的心率基本上維持著同步性。

【第二階段:正式諮商階段(advising) 】

個案表述了他在大學生活上遇到的人際問題,他表示在人際溝通上,傾向於接受他人觀點,而較缺乏主動的溝通。心理師在這個階段提出了幾項相關的建議,個案也表示同意。

在整個諮商過程中,個案的平均心率(98.29)比心理師(80.54)還要快,隨著諮商的進行,個案的心率(第一階段:100,第二階段:98,第三階段:97)似乎變慢了,但心理師的心率(第一階段:81,第二階段:80,第三階段:82)則保持不變。這可能是個案面對諮商情境較為緊張的原故,而心理師長期熟悉諮商室的工作環境與內容,所以顯得比較老神在在。
此外,基於質性分析的結果,研究者推論:當心理師在諮商過程中表現出同理心與專注傾聽的行為時,就會發生個案與心理師彼此間心率同步的現象。


【第三階段:出現臨時議題(re-finding) 】

在本次諮商結束前,個案忽然開啟了一個新的議題:透露自己在男女關係上的新議題,這忽然開啟的新議題,顯然造成了心理師在結束一段諮商前些許的困擾。果不其然,這樣的困擾讓心理師原本平靜的心率受到意外的干擾而加速,而這也帶動了個案心率的加速。

三、同理與專注的溝通,帶來彼此的心率同步

(一)心理師的諮商秘訣

你可能會認為,心理師是ㄧ個訓練有素的聊天專家,光是坐著與個案聊天,一小時就會有不錯的收入。諮商的架構與心理師的個別經驗與專長,是讓聊天可以成為有效治療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同理與專注,幾乎是每一個心理師的招牌溝通手法,這種已經內化到心裡深處的技巧,很容易在諮商的過程裡讓個案產生信任感與安全感,更多的自我揭露換來更多的同理與支持、更多的同理與支持換來更多的信任與接納。

《心理諮商》,就在這樣一個充滿同理、專注、支持、信任與接納的情境下,接納了個案的情緒、提供個案一個客觀的建議,進而完成了ㄧ般人誤認為是聊天的專業諮商任務。心理諮商,就是在心理師用心、用心率、用專業的努力下,來達成ㄧ般人誤認為是高薪的專業諮商目標。

(二)學會同理與專注,溝通時就可能夠心心相印

在日常生活裡,一般人只要能善用同理與專注的技巧,溝通不只能提昇效率,更能增進溝通的深度。

【同理心的意義】

同理心(empathy),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並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說,在與人溝通的時候,能夠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維基百科)。

心理學人認為,只要你假裝戴上對方的眼鏡,從對方的視野往外看,你自然可以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想、這麼說、那樣做,這就是最簡單的同理心。回家後假裝戴上媽媽的眼鏡,透過她的視角看看自己,或許,你就會瞭解媽媽為什麼會對你這麼想、會這樣跟你說。如果你領悟其中的道理,你只做到了認知的同理,在情緒與行為上真誠地接納了媽媽,這才是真正的同理。這,是要練習的。

【專注的技巧】

中文的聽字,ㄧ字道破了溝通時專注的意義。豎挺起耳朵、用十隻眼請看、用專ㄧ的心去聽。與他人溝通的時候,除了用耳朵聽,而且要挺起耳朵來傾聽,因為,當你豎起了耳朵、表現出主動的傾聽時,對方會被你的專注感動的。

眼神的注目也是溝通過程裡極為重要的元素,許多非語言的訊息,如表情、肢體動作等,都需要我們在溝通當下,用十隻或很多眼睛去觀察與應變的。

內心的交流,是成功溝通的真諦,而這不只表現在瞭解彼此的心意,更會展現在彼此心率的同步上。如果您願意相信這篇研究結果,下次不妨以平靜的心跳來與一位心急如焚的對象溝通,看看對方跑百米的心跳,是否能夠被您靜走的心跳同步化。或許,同理與專注,就是溝通的關鍵。(文:心理學人)

【當您的『讚』,出現在心理學人紛絲專頁的時候,心理學人知道您喜歡這篇文章;當您透過『分享』,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您其他朋友,心理學人於是知道,這篇好文章可以跟好朋友分享。好的文字,值得您按個『讚』,好的觀點,期待您與好朋友......『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intaiwan/

【也同時歡迎您到 https://medium.com/@s1101s
的網頁 來閱讀心理學人的其他文章唷】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幹話」退散,學習符合「情緒節奏」的安慰話

 

imagesHLIYDXP2.jpg

 

一、自然的情緒節奏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

焉,萬物育焉。」(中庸)

 

情緒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所謂「天命之謂性」,既然是人,

自然就會有喜怒哀樂等情緒。抒發情緒也是一種必然的過程

,所謂「率性之謂道」,既然有了情緒,自然就得釋放情緒。

 

那如何釋放自然的情緒呢?中庸指出「中節」的概念,節,

就是「節奏」,中節,就是符合「情緒的節奏」,換言之,

各種自然的情緒應該以其相對應的節奏來釋放,例如,開心

時就要快樂、生氣時就得憤怒、悲慟時就得哀傷等。站在中

庸的角度,如果可以適當地釋放情緒,不會太過、也不會不

夠,那就更符合中庸的理念了。但是,壓抑絕對不是中庸的

情緒釋放方式,更不會是釋放情緒的好辦法。

 

 

二、如何應對別人的情緒

 

任何一種情緒都會在身體裡產生ㄧ股相對應的能量,情緒調

適的目的就在於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把這股能量排初體外,

「中節」的概念就是以符合某情緒的節奏來抒發,所以說「

發而皆中節」。就這個觀點看來,當身旁的人出現負面情緒

時,我們應當肯定與支持對方抒發情緒的需求,因為,這就

是自然的情緒抒發。但肯定與支持應該如何說出口呢?

 

 

(一)自以為可以安慰別人的幹話

 

當你面對一個憂鬱症的病人說:「快樂一點」;

當你面對一個焦慮症的人說:「別想太多」;

當你面對一個悲慟的人說:「不要那麼悲觀」;

當你面對一個恐懼的人說:「沒什麼好怕的」;

當你面對一個快樂的人說:「小心,樂極生悲唷」;

以上通稱之為「幹話」,如果你內心裡只能擠出這一點話,建議您還是別說了吧。

 

 

(二)具備同理心的安慰話

 

面對憂鬱症的人,你應該說:「我同意你的憂鬱是有道理的

,我以前也有類似的感覺……」。

 

面對焦慮症的人,你應該說:「難怪你會這麼焦慮,我以前

也有過這種感覺的……」。

 

面對悲慟的人,你應該說:「哭出來吧,大聲哭出來吧,我陪你……」。

 

面對受驚的人,你應該說:「真的很可怕,我聽了都嚇死了……」。

 

面對開心的人,你應該說:「享受並記得這種快樂的感受唷……」。

 

 

 

(三)符合「情緒節奏」的安慰話

 

面對憂鬱症的人,你應該說:「我同意你的憂鬱是有道理的

,我以前也有類似的感覺,告訴我憂鬱在你身上是什麼感覺……」

你可以把對話的焦點放在對方對自己身體的具體感受描述上

,ㄧ方面可以轉移對方執著於憂鬱的認知迴路,ㄧ方面也有

助於對方覺察與釋放憂鬱的負面身體能量。

 

 

面對焦慮症的人,你應該說:「難怪你會這麼焦慮,告訴我

焦慮在你身上是什麼感覺,我以前也有過這種感覺的……」

與憂鬱的感受一樣,當對方把注意力的焦點轉移到身體時,比

較能站時逃離焦慮的思維模式,如果你有時間,跟對方繼續耗

下去吧,但記得短時間內還不要去說服對方,因為,這很難。

 

 

面對悲慟的人,你應該說:「哭出來吧,大聲哭出來吧,把身

體縮起來哭吧,我陪你……」

哭,是最原始、最自然的情緒釋放方式,悲慟的人不哭,我們

就得想辦法讓對方哭,哭得越用力、悲慟情緒就越能被釋放出

來。記得,下ㄧ次別再說不可以哭、要忍住之累的幹話了。為

什麼要把「身體縮起來」呢?因為,這樣對方身體會受到擠壓

而不適,更容易有想哭的衝動,哭完之後邀請對方伸展身體,

對方的悲慟必然降低許多。

 

 

面對受驚的人,你應該說:「真的很可怕,我聽了都嚇死

了,跟我ㄧ起抖動手腳吧……」

有別於其它的情緒,我們可以藉由動作幫助對方釋放出累積

在身體的「受驚」能量。就好像我小時候受到驚嚇的時候,

我的外婆總是會拍拍我的肩膀,口裡重複著「1、234

驚到沒大事」之累的語言,神奇的是那時的我就不再感到恐

懼了。國家地理頻道裡僥倖逃過花豹獵殺的野鹿,在遠離危

機之際,ㄧ定會自然的抖動與逃跑有關的肌肉,目的就在宣

洩受驚時累積在身體內的恐懼能量。要受驚的對方抖動身體

就是這個道理。

 

 

面對開心的人,你應該說:「享受並記得這種快樂的感受唷…

。人生短短幾個秋,偶而得意需盡歡,面對人生裡難得的快

樂,當然當下得好好享受一下。ㄧ般人語憂鬱症患者最大差

異之處,就是ㄧ般人可以把快樂延長,而憂鬱症患者的快樂

只能是稍縱即逝。下次自己或別人開心的時候,別忘了提醒

自己與對方,啟動大腦前額葉,享受當下的快樂,同時延長

快樂的感受唷。(諮商心理師 吳學治)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服 演講焦慮的三個具體策略  

 

images111.jpg(圖像來源自網路)

 

 

一、演講前的焦慮 

 

「再過10分鐘就要上台報告了,這時的頭腦竟然一片空白,

 

我倒底是怎麼了?明明已經準備一個月了,要上台的時候卻

 

想不起來要講甚麼......」。 

 

 

「我這時候只感覺到自己的心跳,而且跳得越來越快;感覺

 

到自己的胃在翻攪,而且好像快要吐出來的感覺;感覺到無

 

法吸到氧氣,而且呼吸越來越急促......」。 

 

 

「我發現大家的眼睛ㄧ直在盯著我,我的一舉一動都在眾人

 

的監視下,我越來越無法控制自己的一舉一動了,身體越來

 

越僵硬,行動越來越笨拙......」。 

 

 

上述是我們在上台報告或演講前,時常發生的認知、情緒

 

與行為壓力症狀,這起因於大腦邊緣系統的過度運作。要克

 

服上台的焦慮,只要減緩大腦邊緣系統的運作,同時運用下

 

述策略,強化當下大腦前額葉的功能即可。 

 

 

 

二、克服演講焦慮的三個具體策略 

 

 

(一) 認知策略:

 

演講時把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演講主題的內容本身,思考如

 

何正確傳達你所要報告的主題,如何以淺顯異動的語言陳

 

述你的內容,這些認知上的投入,會有效降低演講時焦慮

 

與緊張的心理能量。 

 

演講前的大量練習是增進熟悉度最好的方法,你可以使用

 

手機錄下每一次練習的過程,觀看後逐一改進演說技巧,

 

同時也可以習慣你在大眾前的樣子。 

 

回想我第一次演講經驗,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只能把注意力

 

對準投影片,所幸對於演講的主題還算孰悉,才能安然過關。

 

 

 

(二) 情緒策略: 

 

對於上台報告的主題除了要很孰悉之外,還得  強化自己

 

對於報告主題的喜愛程度或者假裝自己很喜歡這次的報

 

告主題,這時可以以傳道者的角色去詮釋這場報告、與大

 

眾分享你對於此主題的喜好程度。 

 

情緒的喜好通常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當你把注意力放在

 

情緒的喜好上,認知上的對或錯就不會在這時候打擾你,

 

既然不怕講得對或錯,內心的緊張與焦慮自然就會大大地

 

降低了。 

 

 

 

(三) 行為策略: 

 

本次的演講視為自己的一場秀,這場秀你不只是秀出演

 

講的主題,也是你外表形象、衣著打扮得一場秀場。演講

 

前打自己的頭髮、衣著打理得越講究,你自然在秀場上表

 

現得越出色。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你也可以就由演講練習得影片裡,找出你子己最滿

 

意得表情與動作,多練習自己喜歡得表情或動作,實地演

 

講時才能很自然地表現出最好得一面。(諮商心理師 吳學治)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壓力的兩大絕招:靜坐與運動

 

1233.png(圖片來自於網路)

 

 

靜坐時身心發生的事

 

 

靜坐可以帶來身體與心理的穩定狀態,心跳、血壓、呼吸會

因著靜坐的歷程緩和下來,原本焦躁不安、憤恨不平的情緒

也會因著靜坐而轉向平靜。

 

時代的進步造就了現代人適應上的身心壓力與情緒困擾,許

多抒壓技巧與課程孕育而生,各有各的功效與特色。靜坐是

最簡單、最便宜的身心調適方式,只要你能呼吸。

 

初期的靜坐會因為專注而使多巴胺分泌增加,這時身心會產

生一股愉悅感,中後期靜坐所帶來的平靜會加速血清素

內嗎啡的分泌,進而產生一種平靜而祥和的幸福感。

 

持續的靜坐會強化左前額葉的功能,增進正向、愉悅與快樂

的感受。

 

靜坐也會增進海馬迴的功能,強化記憶能力。

 

在靜坐的過程中,負責負面情緒警戒的杏仁核會因為減緩激

活量,讓情緒維持在一種寧靜的狀態。

 

靜坐時的深呼吸也會讓身體吸進大量氧氣,提高的大腦的含

氧量,使得大腦維持在高功能的運作狀態,進而提高訊息處

理能力與工作效率。

 

 

12333.png(圖片來自於網路)

 

運動時身心發生的事

 

這裡指稱的運動係指中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速健走或

慢速跑步等能引發心率加快的運動。慢速跑步是最好的運動

項目,心跳數可以在緩慢的時間裡加速到一定的次數,並較

能維持超過20至30分鐘。

 

開始快走20-30分鐘後,腦內會分泌BETA腦內啡多巴胺

兩類賀爾蒙,這時身心會產生放鬆與寧靜感。

 

當身體分泌多巴胺時,會產生興奮的愉悅感,這就是身體活

力的來源,所以,運動有助於多巴胺缺乏的治療,而長期的

運動更有助於多巴胺在大腦裡的存量。

 

在日常生活中的建議

 

每週至少有三次以上的有氧運動,快走或慢跑是最佳的方式

,至於運動的地點,我比較偏好戶外的空間,因為戶外的氧

氣比較足夠,但這也得考量PM2.5的因素。

 

靜坐是最容易的技術,開始時可能得練習專注地坐著,ㄧ旦

學會了靜坐放鬆的體驗,你就可以把靜坐時的身心放鬆狀態

運用到日常生活裡了。最後,祝福各位達到「生活無處不靜

坐、生活無處不放鬆」的狀態。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轉換的七個具體步驟

 

身心轉換概念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應該承受的痛苦時,我們應該適度地去面對

那種痛苦、感受那種痛苦、散化那種痛苦。面對、感受與散化無法避

免的痛苦是可以透過學習的,以下提供一種身心轉換的方式給各位參考。

 

「身心轉換」主要用意是把轉化與再詮釋身體疼痛的概念運用於心理

感受的層次上,換言之,當你可以把身體上的疼痛解釋為只是一種感覺

時,你就可以把心理的痛詮釋為只是一種感受。催眠之所以可以控制疼痛

,就是利用心理學上「心理暗示」的原理,這時候大腦前額葉啟動了高級

認知的功能,成功地把身體痛苦的感覺詮釋為只是一種感覺,讓身體機能

回復到單純感受的最原始狀態。心理上的痛苦同樣也可以透過這種轉化與

再詮釋的原理,讓心理回到單純感受的最原始狀態。當我們的心理遭遇痛

苦襲擊之際,啟動前額葉的功能,不斷告訴自己這只是一種感受,面對這

種不舒服的感受、覺察這種不舒服的感受,直到你的心理不再出現任何痛

苦的感受為止,這時候痛苦的能量即可消退而去。

 

負面情緒1.png(圖片來自網路)

 

 

情緒轉換的具體步驟

 

首先,先尋找一個獨立而安靜的地方,可以是自己的房間,也可以

是大自然裡任何一個不被打擾的角落。閉上雙眼,靜靜深呼吸,這

時候最好的呼吸方式是腹式呼吸,也就是把空氣深深地吸進腹腔內

,感覺到腹部因吸入的空氣而隆起,隨後再緩緩地把腹腔內的空氣

吐出來。當你做好了準備,我們就可以開始進行情緒轉換的步驟。

 

步驟一:集中注意力去感受自己當下的負面情緒。

步驟二: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探索當下的負面情緒在身體的哪裡、

        以怎樣的形式呈現、擴散的範圍有多大等等。換言之,把

        內在抽象的負面情緒具體化。

步驟三:把具體化後的負面情緒記起來,包括心理或生理的感受。

步驟四:以右手手指擰壓左手手臂,把注意力具焦在被擰壓的手臂

        部位,這時,你會覺得疼痛,這很自然。

步驟五: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臂的疼痛部位,並逐漸加強右手手指

        擰壓的力道,然後再一次去感受遞增的疼痛......。

步驟六:說服自己,當下手臂上的疼痛並非疼痛,只是一種感覺,

        一種壓迫感、灼熱感般的感覺,一種可以逐漸接受、可以

        加以忽略的感覺......。慢慢地,你就只是在感受這種感

        覺,但這不叫疼痛,就僅僅是一種感覺而以。

步驟七:以相同的做法去感覺步驟二裡的負面情緒,嘗試著去感覺

        負面情緒,而不是逃避;嘗試著去觸碰負面情緒,而不是

        抗拒。重複幾次的練習之後,期待你會發現:其實心理的

        負面情緒就跟身體的疼痛ㄧ樣,是可以把它感受成它只是

        ㄧ種情緒,而非原先想的那種負面情緒。

 

內在情緒的痛苦一如身體上的痛苦,面對它、感受它,過程雖然會痛、會

不舒服,但至少你用直接而正確的方式在經歷人生中必然的不順遂;內在

情緒的痛苦一如大腦裡的電流痕跡,散化過後就會以另一種正確的型態呈

現。我們應該學習去承擔當下應有的痛苦,面對問題而學習以更直接、更

有效的行為因應模式,才能避免日後盤根錯節的情緒所衍生出的更種負面

情緒。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進化工法

 

坊間談論與教導情緒管理的書籍很多,在這個領域裡也有很多專家學者

隨著社會的脈動而提出許多紓解壓力、情緒管理的相關理論與技巧,這

對於生活在高度壓力的現代人確實有很多幫助。

 

情緒,其實是大腦決定的,透過最新科技儀器的檢測,甚至可以找出各

種情緒產生的大腦相對應位置。例如,經由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的檢

測,我們發現當我們情緒處於放鬆的時候,這時大腦前額葉會有比較多

的血流量;而當我們處於焦慮不安與憤怒時候,這時大腦邊緣系統的血

流量會比較多。這說明了在情緒管理的向度上,我們只要能抑制大腦邊

緣系統、強化前額葉的運作,長期下來就能擺脫邊緣系統原始情緒的枷

鎖,持續開發前額葉的控制功能,進而選擇以更進化的情緒模式因應日

常生活裡的情緒壓力事件。

 

情緒進化的原則在於強化前額葉效能、弱化邊緣系統功能,也就是強化

正向情緒的能量、弱化負向情緒的影響。大腦決定人類的情緒狀態與行

為,負責負面情緒的大腦邊緣系統數萬年以來為了延續人類的生存而未

曾有任何演化上的進步,憤怒、焦慮、憂鬱等情緒一直以其原始的運作

模式主導、影響現代人的情緒生活。隨著外在環境裡科技文明的不斷進

步,人類內在情緒的發展也應該與時俱進,現在該是我們情緒進化的時

候了。

 

情緒進化是透過一套簡單、快速而具體的方法,瞬間抑制邊緣系統原始

情緒大腦運作迴路、啟動大腦前額葉放鬆與正向情緒神經迴路,以正向

的情緒迴路取代或弱化負向的情緒神經迴路,進而達到情緒進化的目的

 

情緒進化有五個基本的步驟:敲、散、吸、凝、鬆。五個步驟依序做完

一輪為一個練習,敲與散兩個步驟的目的在消除負面情緒,吸、凝與鬆

三個步驟的目的在強化正面能量。初學者可以先大量練習受三個步驟,

讓正向情緒能量成為習慣之後再導入敲與散兩個步驟。

 

 

 

1.敲:

情緒心理的感受是朦朧而抽象的,透過實際身體的動作可以增進我們對於

此抽象情緒感受的覺察。當我們用手指輕輕敲彈大腦內側時,當下身體的

感覺會重新覺察、重新定位,就好像小時候受到驚嚇的時候,長輩們往往

透過輕撫我們的肩膀來安撫我們內心的驚恐,這樣的實際動作確實能發揮

安撫心理的功能。

 

所以,在控制情緒的機制上,透過實際的身體、手指的動作卻實有其必要

,抽象的心理狀態通常是一組朦朧的感受,經由具體的身體手指動作可以

間接強化或抑制當下的情緒感受狀態。例如,當人們憤怒生氣的時候,感

受到的是一組包含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壓上升的不愉快感受,這時如

果配合握緊拳頭的動作,那就間接強化了憤怒的感受,如果再不加以控制

,那就可能會導致情緒失控。相反的,如果能在情緒與生理激昂的當下,

透過敲彈大腦內側的具體動作,提醒自己停止原始情緒神經迴路的連結、

中止負面情緒的蔓延。這時你只需要感受激昂的情緒生理狀態,不需順著

原始情緒迴路的運作,而上了原始情緒的當,以致讓自己掉入越想越生氣

、越想越憂鬱的負向情緒循環裡。

 

2.散

使用手指輕敲大腦的目的除了可以中止負面原始情緒迴路的蔓延外,更能

以實際的動作敲散掉大腦內負面情緒的影像與感受。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在與其他人爭執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打腦只做一件

事,就是啟動全身所有的神經細胞來捍衛自己、為自己爭辯,這時大腦其

他運作的管道因著心理能量的不足而無法發揮應有的理性、抑制的功能。

這時如果能在情緒激昂地當下,立即停止負面原始情緒的運作、當下把負

面情緒的畫面隨同情緒散化掉,才能成功抑制負面情緒的恣意蔓延、及時

停著負面情緒。

 

下次當我們的負面情緒被激發的當下,嘗試用手指輕敲大腦,透過想像把

腦內的負面情緒敲散去。透過敲與散的步驟,我們即可完成負面情緒的消

除工程,接下來就得透過之後的步驟來建構放鬆與正向情緒連結的情緒迴

路,如此完成情緒進化的完整工法。

 

在練習散的功夫時,得透過想像的過程來完成。我們得先把腦海內負面的

影像隨同負面的情緒一起散化、散去之後,才能脫離原始情緒的運作模式

、停止原始情緒恣意地隨著情緒大腦的設計迴路而不斷引發更多、更深的

負面情緒。

 

3.吸

呼吸,是人類維持生命機能最基本、最簡單的活動,也是紓解壓力、獲得

內在能量最好的方法。呼吸,有深淺之分,淺層呼吸只是把空氣吸到肺部

,我們一天中大多數的呼吸都屬於淺層呼吸,就人類的生理構造而言,淺

層呼吸其實就能維持人類的基本生存。而深層呼吸或稱為腹式呼吸是把外

界的空氣從胸腔持續吸入到腹腔,這樣緩慢而深度的呼吸才是可以讓人體

驗到放鬆的呼吸方式。

 

深呼吸在情緒工法裡的目的在於中止與轉念。當我們透過敲與散的過程把

腦海裡的負面影像與情緒散去之後,接下來就得稍微停頓一下,並把當下

的注意力轉向內在正向的情緒能量、啟動內在的正向的能量。

 

當你吸氣的時候,請保持腦海一片空白,或藉由觀想白色雲團的方式嘗試

讓當下的腦海裡呈現一片白,止住呼吸時透過下一個動作把專注力集中在

大腦的前額葉裡,也就是眼睛、鼻子與額頭附近的肌肉部位,或者專注於

印堂之處。當你長期練習情緒工法的步驟後,你可以省去敲與散的步驟,

隨時隨地透過深呼吸把深層放鬆的感覺找回來。

 

4.凝

凝,就是專注,吸氣時把注意力凝聚在前額到鼻子附近的部位上,止住呼

吸時觀想人中部位的白色雲團,當你越專注,身體的情緒反應就越削弱,

當你專注到忘我的境界時,你會發現原本引起情緒反應的事件其實一點

也不重要了。

 

為了更落實此一步驟,你也可以在凝氣的同時以手指輕撫前額部位的肌肉

,實際的動作有助於讓人更加專注而放鬆。大腦前額葉是負責引發放鬆與

正向情緒的部位,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前額時,就能開啟內在正向情緒

的能量,當我們持續觀想前額葉的運作時,正向情緒的能量便會越發強大。

 

5.鬆

最後一個動作象徵著情緒工法系列的結束,經過敲散當下的負面影像與情緒

、吸入與凝聚當下的正向能量之後,隨著吐氣把正向的力量擴散到全身,藉

此放鬆全身的肌肉細胞,如此便完成了一輪的進化練習。每次的練習都會散

化掉一些負面的情緒、每次的練習都會提煉出一些正向的能量,依照情緒能

量總和的原則,當我們當下的正面情緒能量多了,負面情緒能量自然被壓縮

與弱化了,當我們每一天多習慣一些正向情,增進一些正面情緒,它就會慢

慢變成我們面臨情緒事件時的習慣情緒反應,再多點練習,它就會變成情緒

的優勢反應。

 

情緒進化的做法與步驟其實很簡單,而重點是一開始的時候需要有大量的練

,日常的習慣是練習累積來的,大腦情緒神經的反應模式也一樣。一個從

小傾向以憤怒、暴力來面對外來刺激的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介入有

效的情緒教育方式,那憤怒與暴力就會成為其習慣性的情緒行為反應,因為

當一個人的情緒行為模式習慣了憤怒,那其正向情緒行為模式出現的選擇性

就很低了。培養一個習慣對大腦而言是個不太容易的工程,大腦其實很固化

、也不容易改變。在培養緒進化情緒的習慣初期,可以使用行為檢核表來記

錄每天練習的狀況,當初學者開始感受到正向寧靜的良好感覺時,大腦便會

逐漸接納、習慣這種正向、放鬆與平靜的感覺。在日常生活裡遇上情緒事件

時,正向情緒反應就能成為一個情緒反應的選項,換言之,當我們遇到令人

憤怒的事件時,我們當然可以以原始的憤怒反應去應對,但當你學習過情緒

進化的課程後,你也可以選擇以比較進化的正向情緒去回應。最後,當前額

葉引導的正向情緒反應成為面對情緒事件的優勢反應時,憤怒、焦慮、憂鬱

等負面情緒自然就沒有空間發揮了。(諮商心理師 吳學治)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a  

上週有個個案問我:我一輩子都在痛苦裡生活,為什麼我始終感受不到快樂?

我回答說:人生只有最美的時光,就在此時此刻的當下,不信,現在深呼吸

試試...

 

經過五分鐘之後...

個案:我現在感到十分的平靜,好像先前的不快樂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我說:現在從頭到腳用想像力掃描一遍。

個案:我現在沒有感受到任何的情緒,只有放鬆與寧靜。

我說:現在,就是最美的時光。不談快不快樂,只談當下的美好 。

 

人們往往把痛苦緊繫在當下的遭遇裡,

過去的回憶綁架著虛假的愉悅,

又把毫不實際的寄望纏繞在未來的幻想上,

這樣的人生,哪來的喜悅?哪來的快樂?。

連當下都不懂得快樂的人,一輩子休想快樂。

 

很多學者或宗教家告訴我們

轉念,可以讓你心情更好,

問題是當下的焦慮與憤怒佔據的所有的認知資源,

當下哪來額外的氣力轉念啊?

原來,在轉念的認知運作之前,

首先得把心思靜下來,好讓認知資源重新分配,

收起焦慮與憤怒的迴路,好讓放鬆與寧靜的迴路接手,

而 深呼吸 正是讓大腦迴路轉換最簡單的方法。

 

深呼吸後,當下的情緒好像不那麼重要了,

找回內心寧靜的時候,就是人生裡最美的時光。

朋友,不彷現在就嘗試看看,我知道這對現在的你,很難,

但只要你願意選擇嘗試,你或許能體驗到更美好的當下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75SD3ZCI        

 

一、運動有益身體與心理的健康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

每天從事至少15分鐘的中等程度運動,可以降低任何疾病引

起的死亡風險降低14%、減少10%癌症機會、延常壽命3年。

另外科學人雜誌第142期中的文章表示,運動能激發腦力、

減少心理憂鬱與焦慮狀態、增進免疫系統偵測能力,以及避

免罹患特定類型的癌症。

 

   就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功能而言,運動不只能有效提升

人體自律神經系統的總體運作效能,更能讓交感與護交感神

經的運作達到平衡的效果。當一個人交感神經運作過盛時

,往往會引發過度的身心焦慮反應,這時具有緩和作用的運

動會暫緩交感神經的運作,好讓副交感神經有發揮煞車作用

的效果。相反的,當一個人的副交感神經運作過盛時,經常

會有疲倦、無力感的身心反應,這時具有刺激作用的運動正

可以隨著心跳的速率有效提升交感神經的運作,最後達到平

衡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效能。 

th8ULBBLKU

 

二、甚麼運動比較好?

    運動的種類很多,每種運動只要能持之以恆都能促進我們

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運動後能讓人體產生身心的放鬆感,

當一個人的放鬆感越多,焦慮感然減少。在我看來,最好的

運動就是快走與慢跑,這是最自然、最不用花費太多經費就能

享受到的運動,你只要有一雙好鞋即可開始從事這兩類的運動。

則是運動時間至少要能持續30至40分鐘,速度不是重點,

只要能達到流汗的效果,就能有效提升心臟運作功能,當心臟

的效能提升後,身體裡的自律經就能平衡。

MH900422781

 

三、讓大腦上當,

  對一般人而言,要能夠開始運動、進而養成運動的習慣是

最有挑戰性的考驗了,根據人類大腦的原始設計而言,趨樂

避苦、維持生命是大腦對人體首要完成的任務,所以像運動

這類的苦差事一開始就吸引不了大腦的注意。其實,只要我

們能瞭解大腦的基本運作模式,及而善加利用大腦的弱點與

優勢,任何運動習慣、生活習慣、人際習慣都能透過學習逐

漸養成的。 

  大腦的弱點在於偷懶與逃避痛苦,大腦的優勢在於累積成就

的習性, 我們可以從現代人運動量普遍不足、飲食普遍過盛

的現象瞭解人類有多麼趨樂避苦,然而,我們也時常在下毛

毛雨的操場中看到還是有許多人持續在慢跑,這也說明了只

要能建構出大腦的運動習性,或許下次在風雨中穿著雨衣慢

跑得人就是你。 

  要養成任何一個正向的習慣得必須從大腦的優勢面下手,有

別於負向的習慣如吸毒,只要從大腦趨樂避苦的弱點下手,

很容易就能養成上癮的習慣。

  人類有一種收集欲的原始驅力,我們總是要的更多更多,就

算是已經足夠了,我們還會想要收集、儲存。越來越多吃到

飽的自助式餐廳、越來越多元的海陸食材、越來越精緻的

加工食物...,光就這一點就可看出我們是多麼想把每一種

食物收集到自己的胃裡面。這種收集欲應該算是一種大腦的

弱點,但是,當我們把這個弱點用在運動的向度上,它就會

變成一種優勢。舉慢跑為例,如果你昨天跑了2圈操場,今天

就給它多跑0.25圈,明天的目標就定在2.5圈,大天你不自

覺地已經能完成3圈了。

  重點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原始大腦已經悄悄上了我們的當了,

大腦慣性的運作原則會不斷地想要再收集更多的成就(圈數)

,過了一個月之後,你不只以跑得更多圈,當你偶而想偷懶

不跑時,你的大腦就會以原始的方式催促你繼續跑下去,於是

,下一個在風雨中慢跑的人就可能是你。

 

th8K24TTHQ

 

 四、不要以減重做為運動的目的

  不要以減重做為運動的目的,減重是習慣運後的必然結果

,因為減重不是原始大腦的工作任務,任何以減肥、減重為

終極目標的運動一定會半途而廢。想想看,當你成功地利用

大腦優勢而養成運動習慣之後,減重與塑身一定是身體發展的

必然結果,千萬別倒果為因,徒增人生更多負向的學習經歷。

  當你要能夠開始運動、進而養成運動的習慣,你的體重受到控

制、身材變得更好,最重要的,你的身體機能、自律神經功能

、免疫功能、心理情緒與力調適能力都會隨著增進。如果你

想讓自己的生活減少些痛苦,不妨從今天開始養成運動的習慣吧。

(諮商心理師 吳學治)(圖片引自於網路)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32   憤怒,是人類很獨特的一種常見的情緒,當遇上刺激的時候,憤怒會油然而生且絲毫不做作地展現在當下的感覺與行為上,若當下無法加以有效控制,許多的社會事件就發生了。在前幾篇文章曾經提過,人類的情緒是有其生存上意義與價值的,例如焦慮可以讓我們更進步、憂鬱可以節省體能上的浪費,唯獨憤怒,往往是讓個人或群體走向更負向的情緒結局。在人類生存的價值上,憤怒的意義雖然可以確保自己的權益,但它的殺傷力足以毀了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社會甚至資個國家。讓我們來好好審視憤怒這種情緒吧。

 

憤怒的狗    先來看看動物的憤怒吧。憤怒屬於大腦邊緣系統的管轄範圍,當動物醫受到刺激之後,邊緣系統的杏仁核立馬被神經激素啟動,透過神經元的連結傳達至下視丘後,除了啟動一系列原始反應例如戰鬥或逃跑之外,臉部、眼神、四肢肌肉也立馬呈現扭曲變形的憤怒反應,這反應的目的是為了拒敵。與人類的憤怒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當外在引起動物憤怒的刺激消失後,動物們便很快地回到正常的情緒水平裡,憤怒來得快、去得也快。但人類的憤怒就不同了,最嚴重的憤怒往往產生於刺激結束之後,所謂的不想不生氣、愈想愈生氣就是這個道理。

 

01_affect_03  令人憤怒的外在刺激引發大腦邊緣系統裡視丘的注意,激活了杏仁核憤怒與生氣的原始反應,並透過下視丘因發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隨著腎上腺素的分泌個體開始感受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排汗、四肢顫動等身體自主反應,大腦把這些身體訊息解釋成生氣與憤怒,於是個體就開始感受到生氣的情緒。到目前為止這是憤怒的正常反應,換言之,就算是孔子孟子之類的儒學家、和尚比丘尼之類的宗教家也會有此等憤怒的原始反應。但他們的反應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有修養的聖人只感受到憤怒的情緒,而一般人則會往大腦設計好的情緒陷阱繼續前進,那就是在當下感受到憤怒情緒之後,接著把神經迴路帶往管理記憶的大腦,此時會自然地把令人憤怒的外在刺激與過去該刺激所引發起的不愉快記憶連結再一起,於是,不想不生氣、越想越生氣、越像越抓狂,這就是一般人老是上的情緒大腦的當,老是無法像聖人般地活著的道理。所以,下次你在生氣的時候,記得只要受到憤怒的情緒即可,不要再把憤怒與思維聯結再ㄧ起的,以免再次上的原始情緒大腦的當了。

當然,你也許會說:憤怒時真的很氣、很氣,生氣怎麼可能一下子說沒就沒啊。 對,你講得很對,但請你再仔細想想,從小到大有沒有任何一件事,是你從以前持續生氣到現在的?除非你再度想起來,否則憤怒的情緒是無法ㄧ直延續的。憤怒的感覺是正常的,經歷過憤怒的高峰後,平靜感自然下降,這是自然的情緒過

 

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情緒,是要發出來的,而且要發的精準、有效率。

(圖片來源自網路)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圖一  

這是一張動態的太極圖,太極有一陰一陽,要注意的是陰裡有一點陽而陽中有一點陰,這是人生的狀態,也是一個人情緒的狀態。人的情緒是一種波段的變動,每一個時刻都不一樣,有時開心、有時難過、偶而快樂、偶而悲傷,但要注意的是從太極圖裡告訴我們,當你快樂的時候要留意陰暗的部分,當你難過的時候,別忘了還有一點亮白的光明面。

太極圖二

很多的時候我們的情緒如同上圖一樣喜樂扭曲互變著,有時快樂多一點、有時痛苦多一點。當我們了解情緒是不斷在改變的,甚至在沒有任何外在事件的影響下,情緒會忽然莫名其妙地起伏著,我們只能被動地感受到情緒無來由的侵襲,對它莫可奈何,但這是自然而正常的情緒狀態。面對它、接受它,這就是我們面對情緒時要做得事。

 

太極圖三

這就是最佳的情緒狀態,有喜有悲、有快樂有焦慮,而且各占一半,寧靜而平順。這就好像我們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一樣,負責激動的交感神經與負責緩和的副交感神經各占一半,兩者相互節抗、相互相補。在情緒管理的領域裡不適教導你蔥滿快樂,因為太極的道理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而是教導你快樂的時候能感受到快樂,悲傷的時候能找出黑暗裡的一點白,也就是找到原本的希望面與正向面。

下次當你感受到情緒的激動時,不彷把你的情緒太極畫在白紙上,仔細端詳自己的內在情緒狀態,你會發現平靜會自然出現。

(圖片來源自網路)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33123475115  前一篇文章探討有關於快樂的心理機制,這一篇來談談讓快樂持久一點的具體作法。

首先,我們得先從放鬆開始,放鬆是介入任何心理機制運作轉換的必要過程,也就是說,當我們的憤怒要轉成平靜、當我們的焦慮要轉成寧靜時,我們得先把當下的狀態調整到放鬆模式後才能進行情緒的轉換。放鬆其實有很多的方法,我把放鬆分成三種層次,第一層次稱為肌肉漸進式的放鬆、第二層次稱為被動式的冥想放鬆、第三層次稱為主動式的催眠放鬆,就放鬆的效果而言,我始終覺得催眠放鬆是最快速而有效率的放鬆方式,當你學會催眠放鬆後,你不只可以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放鬆體驗,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嘗試以催眠的原理進行情緒進化的改造。

其次,讓我們開始期待生活裡的一點小快樂的發生吧,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伏隔核才會開始啟動腦內嗎啡的釋出,引發情緒一陣陣的愉悅感,這時候別只是貪圖當下片刻的感覺,努力嘗試著讓這種感覺引發與勾起大腦裡快樂的回憶,就在這努力連結的當下,快樂,不自覺地延長了,當下的快樂帶來更多潛藏在那啂深處裡的快樂。這一系列機制的重點在於,每當有快樂感的時候,深呼吸一口氣讓身體從頭到腳放鬆一下,再利用這愉悅的力道勾引出過多快樂的記憶。記得喔,這個大腦機制絕對是要透過努力習得的,在天生大腦原始的結構裡是缺乏這種神經迴路的。

images898  當你習慣把小快樂延續成大快樂、短快樂拓展為長期的快樂的時候,依據大腦能量總量的原則(註一),你的情緒裡就習慣快樂的迴路,當你快樂與正向的情緒多了,痛苦與負向的情緒自然就少了,習慣了這多、那邊少,那要把一個習慣痛苦的人訓練成一個習慣快樂的人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當我們的社會裡快樂的人一多,痛苦的人必然減少。

註一:情緒總量原則如同太極圖裡的陰與陽成分,當陰的成分多,陽的成分必然變少,因為陰陽的總量是一定的。換言之,如果情緒總量為100分,當快樂的陽占了整體的70%的時候,痛苦的陰只能剩下30%的能量了,別懷疑,我們的大腦就是那麼直接,當大腦正在感受痛苦的時候,它絕對只能傻傻地體驗痛苦。

 (圖片來源自網路)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人類的演化觀點而言,諸如喜悅、愉快、快樂等我們熟知的正向情緒並非是人類常有也該有的情緒狀態,換言之,這些正向的情緒是需要後天學習來的。

大腦的功能是讓人類能夠活著,而正向的情緒並非活著的必要條件,所以大腦所記得的、運作的常是像恐懼、悲傷、憂鬱等負面情緒,這雖然造成了人們的痛苦但卻也讓我們的生活得以延續下去。舉例來說,當我們忘了過馬路的恐懼時,危險便隨之發生,當我們失去對工作的焦慮時,工作隨時可能被其他人取代,當我們不暫時選擇憂鬱退縮一下時候,我們的元氣可能因此而耗竭。負面情緒確實有其存在的必要,尤其是活在這個世代。

我們常講情緒管理,也常常有機會去看相關的書籍,甚至去上相關的課程,但是,老師或書上有否告訴過你情緒管理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目標與情緒狀態?要叫你快樂,那顯然是假的,因為離開了書本或課程之後,要自己快樂起來真的,很難。要叫你不要痛苦,那肯定是騙人的,因為人本身就是痛苦的。那倒底情緒要如何管理,要追求怎樣的情緒目標,讓我們從快樂說起。

大腦負責快樂的地方只有一個小小的神經核:伏隔核,這地方平時是不會啟動的,當我們生活裡好不容易出現小小的快樂時,這條神經核便被小小地激發起來,例如這個月中了一張兩百元的發票,伏隔核在對中獎號的當下立即被激活,帶動著周遭神經系統分泌一種稱為腦內嗎啡的分泌物,這讓我們當下感受到一種快樂的感覺,然而,隨著該內分泌的消逝,快樂的感覺就不見了。這就是大腦裡快樂的神經機制。

當我們在生活裡短暫感受到快樂的時候,就是大腦快樂機制在運作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可以讓快樂長久一點的時候。就像我們常做的肌肉放鬆練習,當我們的肌肉一緊一鬆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放鬆也只存在於肌肉決定方鬆的那一刻而已,快樂也一樣,當大腦啟動快樂機制的時候,我們可得努力把這當下的快樂延續下去。也就是說,我們藉由這點小快樂再當下連結大腦裡快樂的記憶,努力地把這快樂延續下去、連結下去。

下次,當生活裡出現小小的快樂,別只是感受,還要努力地讓這短暫的感受連結到過去快樂的回憶,當你一直連結,你快樂的成分就越多,當你持續連結,你快樂的實踐就越久,當你繼續努力不斷地連結,快樂就會變成你的習慣。當你習慣快樂的時候,別說你的生活會有多苦。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