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理與精神疾患類別文章》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tmp/phpX5hj5n  

 

情緒,用心去受,就能譜出愛的劇本;情緒,用腦去想,就會寫出亂的結局……。》(心理學人)

【九分之一的她】

憂鬱症,在失序的日常裡爆發,使得她原本就不順遂的生活更加難熬。

解離的人格,竟然是源自於小時侯來自於父親的家暴。

生活,猶如一場沒有邏輯的舞台劇,自我,成了一個喪失主導權的演員。隱藏在自我裡面的每個人格角色,都想在鎂光燈下展現風采。在這場雜亂而失序的戲劇裡,她充其量只佔了九分之一的戲份,這場戲,其他八個角色不只鳩佔鵲巢,甚至喧賓奪主,輪流肆虐了她的身體,也佔據她的心思。這一場連導演都無法掌控的舞台劇,終究要有落幕的一天,儘管混亂,縱使荒唐,她,被迫得親自體驗戲裡的酸甜苦辣、悲怒苦鬱……。

這不是杜撰的小說情節,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名叫謝雨辰。

—————————————————————

【解離,其來有自】

解離,一種快速而有效的心理防衛機制,中邪,可能是一般人比較可以理解的說法。

大一的小夫在上課期間,被同學攙扶到諮商室裡,同學說他中邪了,身體突然僵直,失魂落魄的好像元神盡失,持續抽敘的身體,把上課的老師也嚇出了一鎮冷汗……。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諮商後,才發現起乩只是小夫躲避壓力下的一種解離現象。

之所以會出現類似起乩的動作,是小夫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親眼目睹了一場前所未見的乩童起乩儀式,鬼魅般的彩妝、不協調的動作、刀刃、血液、驚恐,當下讓小夫嚇得魂不守舍。此時,受到驚嚇的大腦以散光燈的形式,在他的大腦裡,紀錄下此一震撼的神經迴路。

在一次被父親大聲責罵的事件裡,驚嚇的情緒喚醒了當年乩童起乩的恐懼迴路,小夫頓時出現了起乩式的行為,身體開始不受控制的僵直與抽蓄,靈魂好像從他的身體解離了出來……。

更具戲劇性的,是小夫起乩式的舉動瞬間壓縮了父親當下的勃然大怒,父親的關愛取代憤怒,原本的指責幻化成輕柔的安慰。這下子,小夫的解離得勝了,不只躲過了責罵,還贏得了意想不到的關愛。

就好像Pavlov實驗狗劇情的重演,從此以後,任何足以引發小夫壓力的刺激,最終都與起乩式的反應連結起來,逐漸形成了他獨特的抗壓劇本……。

—————————————————————

【多重人格,解構重生】

就像精神分裂症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改名為思覺失調症一樣,多重人格障礙也被新時代起了個新名字:解離性認同障礙(DID)。

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分離出來的每一個人格,都具有穩定性、獨立性、完整性與擁有個別思考模式和記憶的,這些相互認識的分裂人格們,會在患者的大腦裡輪流出現,並試圖控制著患者的思想與行為。

解離性認同障礙,可能與童年期的心理創傷有關,長期無法有效宣洩的情緒與壓力,肯定是症狀更加惡化的關鍵所在。

當九分之一的雨辰,把心理治療與諮商重點聚焦在憂鬱症之際,同時也加速她在日常生活上的混亂,因為,隱藏在憂鬱症診斷裡的不同性格們,會一一輪番出面抗拒,抗議著為什麼要破壞原本看似和諧的混亂。然而、他們始終無法同理雨辰的痛苦,屢次自私的以自己認為最好的思維與行為方式,企圖讓真正的雨辰好過一些……。

還好,還好,雨辰最終還是選擇治療與諮商,雖然耗時許久,但解離性認同的障礙也得到了緩解。

—————————————————————

【愛,用心去受】

《情緒,用心去受,就能譜出愛的劇本;情緒,用腦去想,就會寫出亂的結局。 》

負面情緒,請用情緒直球對決,透過認知心理機轉策略,只能暫時安慰受到創傷的感受,除了無助於情緒的釋放外,更有可能形成錯誤的因應習慣與行為,甚至如同雨辰一樣,逐漸演進成解離性認同障礙。一旦你的情緒,複雜到連自己都無法解開之際,請嘗試在生命的早期,讓專業的來協助你吧。(文:心理學人 /圖:Pexels)

推薦書籍:《九分之一的我:DID分裂與重生的靈魂解藥。》

https://reurl.cc/V65v86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9377532_854370704997376_7274222664254750720_o  

 

強迫的思考與行為,是ㄧ件很煩人的事,有時候,明明自己知道重複想著某種念頭、重複執行某個動作是很不合理的,但腦袋裡卻一直克制不了不再去想、不再做的衝動,其實,這就是強迫症患者的主要困擾。

造成強迫症的成因很複雜,心理學人嘗試從大腦運作的觀點,解析與探討強迫症的大腦運作機制,並試圖提供三個有效克服強迫症的具體作法與步驟,期待對目前正被強迫症所苦的民眾,提供些許的助益與協助。

 


一、強迫症的大腦機制

我們試圖以三個階段,來說明強迫症患者的大腦機制與相對應的情緒反應。

第一階段 「大腦眼眶額葉皮質」,引發快要完蛋了的感覺

當我們犯錯的時候,內心會生起一種不詳的感覺,一種伴隨著不安、害怕以及快要完蛋了的心理感受,這種心理感受起源於大腦的「眼眶額葉皮質」。

一般而言,這是一種自然而正向的心理運作歷程,就是因為我們預期會有可能的錯誤發生,我們才可以及時彌補、及時產生問題解決的行為。

第二階段 「大腦扣帶迴」,激發與建構焦慮的大腦迴路

對強迫症的患者而言,上述不安的感覺、不太對勁的焦慮感,會開始在大腦皮質深處蔓延,過度被激活的「扣帶迴」,會把焦慮的思緒牢牢地鎖死在壞事即將來臨的固執預期上。大腦一旦形成此一焦慮迴路,一種過不了關、死定了的恐懼從此就控制了患者們的思考迴路。

患者初期透過重複的思考與重複的行為,來稍稍降低當下不安、焦慮的感受,久而久之,大腦的焦慮迴路就在這個過程裡持續被激活、被強化,最後佔據了大腦大部分的運作能量,大腦的運作從此就被鎖死在焦慮的迴路裡。

第三階段 失效的「大腦尾狀核」,無法順利轉移注意力焦點

大腦「尾狀核」的功能在於注意力的轉移,當我們完成了一件工作,注意力便可以成功地轉移到另ㄧ件事上,同時給已經被完成的工作畫上一個句點。強迫症患者因為大腦這一區塊無法順利運作,於是,無法把對於某一完成事件的注意力,成功地轉換到另一件事情上。持續把注意力停留在某一特定事物的結果,只能落入上述害怕與焦慮的不斷循環過程裡。

梁大同是一位某知名科技公司的電腦工程師,從小自我要求很高,從小學到博士班的求學生涯頗為順利,是個人人稱羨的黃金單身漢。有一回在公司小組的程式設計上出了點狀況,造成整個小組的困擾,從小自我要求嚴格的他,怎能接受這樣的打擊,於是,強迫症的行為悄悄的找上了他。

從那件事情之後,梁大同在每次提出程式之前都會重複檢查十遍以上,理由是他的「大腦眼眶額葉皮質」在交出程式前過度激發,讓他產生一種害怕、可能會完蛋的感覺。雖然,他的焦慮在每一次檢查之後都會降低一些,但大腦的「扣帶迴」可不那麼輕易放過他,在尚未交出程式前反覆促發他的焦慮感。更要命的是,每每檢查無誤之後,無法運作的「大腦尾狀核」並不會讓他產生已經結束了的感覺,他的行為一直在感到害怕、再次檢查、降低焦慮、再次檢查的強迫行為模式裡。

 


二、對抗強迫症的三步驟

第一步:「嘗試面對不安」

當大腦眼眶額葉皮質啟動的時候,心理會伴隨一種焦慮、不安、快要完蛋了的感覺,我們試著不要去否認這種感覺,更不要去抗拒這種感覺,因為這些負面的感覺都是正常的。

相反的,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裡去覺察這感覺,甚至直接去體驗與感受這種感覺,千萬不要以逃避、替代等的自以為聰明的心理防衛機制去躲避這些負面的情緒感受。正念的練習,在這階段是很有作用的,如果你目前正為強迫行為所苦,學習正念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第二步:「選擇終止焦慮」

為了避免扣帶迴在強迫症患者的過度運作,我們應該在焦慮迴路一開始啟動的時候,及時把它給終止掉。【選擇】,是終止焦慮迴路的一項有用的武器,下回當你再次感到焦慮之際,不妨選擇以放鬆的大腦迴路方式來因應焦慮,接受當下的害怕焦慮感,試圖把注意力拉回到當下自我的身體狀況,你不抗拒焦慮,焦慮就不會再困擾著你。

焦慮與放鬆,是同時並存於我們的身心之中的,身心沒有絕對的焦慮或絕對的放鬆狀態,只要你決定當下不再焦慮,那放鬆的成分就會多於焦慮的成分,多練習放鬆、多選擇不焦慮,那就能降低強迫症的焦慮感。我知道,這對於強迫症的患者而言,的確很難,但是只要你不選擇放鬆,焦慮就持續會存在。

第三步:「嘗試自我說服」

嘗試告訴自己這沒甚麼,就只是一種快要完蛋的感覺、只是一種焦慮迴路在運作,這一切都很自然,這一切就只是暫時的感覺。相信自己,在多一次的深呼吸之後,這些負面的感覺會逐漸退去,在多一夜的睡眠之後,這些原本想來很可怕、很焦慮的事情,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因為,害怕與焦慮都會過去的。

梁大同經過了八次的心理諮商之後,這時的他仍然很在意他在工作上的表現,但這時,他已經知道造成強迫困擾的原因來自於大腦,而不全然是自己性格的問題,這個時候的他,可以接受自己偶爾的強迫檢查行為而不再自我責難。在學會自我放鬆的技巧之後,面對強迫行為他偶爾「選擇」以放鬆來取代焦慮。

梁大同要走的路還很長,要面對的焦慮還很多,但是,他知道日後在十次的焦慮情境裡,只要能有一次選擇放鬆迴路,他就能夠成功地避免強迫症的焦慮迴路。當下一次害怕、焦慮的感受來襲之際,他始終有選擇不害怕、不焦慮的機會。

據估計,約有近2.3%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會被強迫症所困擾。每一年大約都有將近1.2%的人有強迫症的症狀,且並無特定地緣關係。一般來說,只有相當少的案例是在30歲以後發病,半數以上的患者,大都在20歲以前就出現症狀。強迫症並沒有性別差異,英文中obsessive–compulsive,往往用在形容那些過度一絲不苟、完美主義、專心一致或是自戀的人。強迫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精神問題中的第四位,其病發率跟氣喘及糖尿病同樣普遍,在美國每50個人就有一人可能是強迫症患者。(維基百科)

強迫症,其來有自,瞭解「大腦眼眶額葉皮質」、「大腦扣帶迴」與「大腦尾狀核」的大腦運作機制,學習「嘗試面對不安」、「選擇終止焦慮」與「嘗試自我說服」的認知情緒因應技巧,配合藥物治療,強迫症是可以逐漸改善的。(文:心理學人)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是每一個重度憂鬱症患者,都會心情沮喪到「放火」

 

瞭解憂鬱症患者的情緒、認知與行為症狀

 

b6471f222fd52197cd4e78c33cc9a89c.jpg

 

 

 

2018年12月24日,鏡週刊上的ㄧ則新聞報導:

 

半夜睡不著覺 媳婦無聊玩火竟燒死公公

 

「23日零晨5時里港警察分局接獲報案,指稱在屏東縣鹽埔

鄉久愛村一處民宅發生火警,經消防人員將火勢撲滅後,

赫然發現火警現場陳姓老翁(26年次)身體焦黑,倒在臥

室床邊,己失去生命跡象,警消調查起火原因,起火點疑

為死者房間旁小客廳內雜物堆,但排除電線走火,疑似有

縱火跡象,展開深入追查……。」

 

根據初步調查,案家成員現年50歲的蘇姓媳婦涉嫌重大,

因為當日凌晨四點多,蘇姓媳婦曾在陳姓老翁房間隔壁的

小客廳裡燒東西,警方懷疑火警應該是蘇姓媳婦所為。蘇

姓媳婦患有重度憂鬱症,領有重大傷病卡,事發當時因睡

不著而使用打火機點燃小客廳垃圾桶裡的物品,垃圾著火

後無法及時撲滅,導致火勢ㄧ發不可收拾。

 

 

一、憂鬱症的「情緒症狀」

 

ㄧ般人對於憂鬱症的印象大多只停留在患者本身的負面情緒

,認為憂鬱症的人就是生活充滿憂鬱、快樂不起來、老是往

悲觀的死胡同裡鑽,這些確實是憂鬱症患者明顯的情緒表徵

。此外,憂鬱症還有時常被ㄧ般人忽略的認知想法與行為動

作等外顯症狀。

 

 

憂鬱症的「認知症狀」

 

憂鬱症患者是大腦神經異常造成的一種病症,既然是大腦出

了問題,大腦的專注力、思考力、判斷力連帶會出現比較遲

緩的現象,無法有效地專注、欠缺週詳地思考、難以果斷地

決定等現象都會發生的。

 

另外,像是無價值感、過度的罪惡感等想法,更是憂鬱症患

者經常出現的思維模式。患者也會反覆地想到死亡與自殺的

念頭,這是困擾憂鬱症患者最嚴重的狀況了。

 

 

憂鬱症的行為症狀

 

憂鬱症患者大多會伴隨吃不下或吃太多、睡不著或睡太多等

失常行為,對於以往感到興趣的活動也會頓時失去活動的活

力,在無力感的侵襲下,患者通常很容易出現極度疲倦、行

動緩慢等行為表徵。

 

 

憂鬱症者的情緒、認知與行為都應該受到關注

 

憂鬱症患者不只會出現憂鬱與悲觀的情緒,更會伴隨認知思

考功能的下降、失常行為的現象。想要真正了解憂鬱症患者

的生活,我們就得從情緒、認知與行為三個方面著手,在處

理憂鬱症危機事件時,也應該同時考量到這三個要素。上述

新聞裡的蘇姓媳婦本身是個重度憂鬱症患者,引發她用打火

機點燃垃圾桶裡垃圾的動機可能是憂鬱、無聊,而缺乏有效

危機應變的「認知功能失常」恐怕才是造成這場悲劇的主要

原因

 

我們的社會總是過度地強調憂鬱症患者的「憂鬱情緒」層面

,而忽略了患者的「認知思考」與「行為表徵」層向。ㄧ昧

地強調患者的憂鬱、悲觀與負向等情緒,通常只會更加深ㄧ

般大眾對於憂鬱症患者的誤解,其實,憂鬱症患者的認知思

維與行為表徵方式,才是我們社會更應該多加關注的議題

因為,並不是每一個重度憂鬱症的患者,都會半夜睡不著而

起來「放火」的。

 

 

新聞出處:https://tw.news.yahoo.com/%E5%8D%8A%E5%A4%9C%E7%9D%A1%E4%B8%8D%E8%91%97%E8%A6%BA-%E5%AA%B3%E5%A9%A6%E7%84%A1%E8%81%8A%E7%8E%A9%E7%81%AB%E7%AB%9F%E7%87%92%E6%AD%BB%E5%85%AC%E5%85%AC-002213206.html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個步驟,對抗「強迫症」

 

 

強迫思考與行為是ㄧ件很煩人的事,有時候明明知道重複想著、重複

做著是很不合理的,但卻一直克制不了不再想、不再做的衝動,其實

,這就是強迫症患者的主要困擾。造成強迫症的成因很複雜,本文的

重點在於探討強迫症的大腦機制,並試圖提供三個步驟,期待對於被

強迫症所苦的患者有些許的助益。

 

 

一、強迫症的大腦機制

 

我們以三個階段來說明強迫症的大腦機制與相對應的情緒反應。

 

MRI_of_orbitofrontal_cortex.jpg

 

第一階段  「大腦眼眶額葉皮質」引發害怕的感覺

當我們犯錯的時候,內心會生起一種不詳的感覺,一種伴隨著不安

、害怕以及快要完蛋了的心理感受,這種心理感受起源於大腦的「

眼眶額葉皮質」。這是一種自然而正向的心理運作歷程,就是因為

我們預期會有可能的錯誤發生,我們才能及時彌補、及時產生問題

解決的行為。

 

02_brain04.jpg(圖片來自於網路)

 

第二階段  「大腦扣帶迴」激發焦慮的感覺迴路

當ㄧ種不太對勁的焦慮感開始在大腦皮質深處蔓延時,過度被激活

的「扣帶迴」會把焦慮的思緒牢牢地鎖在壞事即將來臨的固執預期

上。大腦一旦形成此一焦慮迴路,一種過不了關、死定了的感覺至

此控制了所有的思考迴路,隨著重複思考與重複行為的出現,焦慮

迴路就持續被激活、被強化,最後佔據了大腦大部分的運作能量,

大腦從此就被鎖死在焦慮迴路裡。

 

 

第三階段  「大腦尾狀核」產生注意力的轉換

 

大腦「尾狀核」的功能在於注意力的轉移,當我們完成了一件工作

,注意力便可以成功地轉移到另ㄧ件事上,同時給已經被完成的工

作畫上一個句點。強迫症患者因為大腦這一區塊無法順利運作,於

是,無法把對於某一完成事件的注意力,成功地轉換到另一件事情

上,持續把注意力停留在某一特定事物的結果,只能落入上述害怕

與焦慮的不斷循環過程裡。

 

梁大同是一位某知名科技公司的電腦工程師,從小自我要求很高,

從小學到博士班的求學生涯頗為順利,是個人人稱羨的黃金單身漢

。有一回在公司小組的程式設計上出了點狀況,造成整個小組的困

擾,從小自我要求嚴格的他,怎能接受這樣的打擊,於是,強迫症

的行為悄悄的找上了他。

 

從那件事情之後,梁大同在每次提出程式之前都會重複檢查十遍以上

,理由是他的「大腦眼眶額葉皮質」在交出程式前過度激發,讓他

生一種害怕、可能會完蛋的感覺。雖然,他的焦慮在每一次檢查之後

都會降低一些,但大腦的「扣帶迴」可不那麼輕易放過他,在尚未交

出程式前反覆促發他的焦慮感。更要命的是,每每檢查無誤之後,無

法運作的「大腦尾狀核」並不會讓他產生已經結束了的感覺,他的行

為一直在感到害怕、再次檢查、降低焦慮、再次檢查的強迫行為模式裡。

 

 

 

二、對抗強迫症的三步驟

 

第一步:「學習面對害怕

當大腦眼眶額葉皮質啟動的時候,心裡會伴隨一種焦慮、不安、快

要完蛋了的感覺,我們試著不要去否認這種感覺,更不要去抗拒這

種感覺,因為這些負面的感覺都是正常的。

 

相反的,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裡去覺察這感覺,甚至勇敢地去感受

這種感覺,千萬不要以逃避、替代等的自以為聰明的心理防衛機制

去躲避這些負面的情緒感受。正念的練習在這階段是很有作用的,

如果你目前正為強迫行為所苦,學習正念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36.jpg

 

第二步:「選擇終止焦慮

為了避免扣帶迴在強迫症患者的過度運作,我們應該在焦慮迴路一

啟動的時候,及時把它給終止掉。

 

選擇,是終止焦慮迴路的一項有用的武器,下回當你再次感到焦慮

之際,不妨選擇以放鬆的大腦迴路方式來因應焦慮,接受當下的害

怕焦慮感,試圖把注意力拉回到當下自我的身體狀況,你不抗拒焦

慮,焦慮就不會再困擾著你。

 

焦慮與放鬆是同時並存於我們的身心之中的,身心沒有絕對的焦慮

或絕對的放鬆狀態,只要你決定當下不再焦慮,那放鬆的成分就會

多於焦慮的成分,多練習放鬆、多選擇不焦慮,那就能降低強迫症

的焦慮感。我知道,這的確很難,但是只要你不選擇放鬆,焦慮就

持續會存在。

 

第三步:嘗試自我說服

嘗試告訴自己這沒甚麼,就只是一種快要完蛋的感覺、只是一種焦慮

迴路在運作,這一切都很自然,這一切就只是暫時的感覺。相信自己

,在多一次的深呼吸之後,這些負面的感覺會逐漸退去,在多一夜的

睡眠之後,這些原本想來很可怕、很焦慮的事情,其實也沒有想像中

的可怕。因為,害怕與焦慮如同生命與存在,一切都會過去的。

 

 

再次見到梁大同是在他幾次的心理諮商之後,這時的他仍然很在意他

在工作上的表現,但這時的他知道造成強迫困擾的原因來自於大腦,而

不全是自己性格的問題,這個時候的他可以接受自己偶爾的強迫檢查行

為而不再自我責難。在學會自我放鬆的技巧之後,面對強迫行為他偶爾

「選擇」以放鬆來取代焦慮

梁大同要走的路還很長,要面對的焦慮還很多,但是,他知道在十次的

焦慮裡只要能有一次選擇放鬆迴路,他就能成功地避免強迫症的焦慮迴

。當下一次害怕、焦慮的感受來襲之際,他始終有選擇不害怕、不焦

慮的機會

(諮商心理師 吳學治)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腦的閃光燈效應:為什麼我會忽然的恐懼?

 

  

 

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的特質,在大腦迴路的版圖中,外在事件與內

在心理歷程會在大腦版圖中,深烙出一道神經迴路的痕跡,當此痕跡

建立起來後,它就長駐在版圖的某塊位置上,日後任何蛛絲馬跡的

激,都能激活此一神經迴路痕跡的運作。

例如,假設我在小學三年級曾經在偏鄉的草叢中被一隻野狗追逐,當

下此一刺激會在我幼小的大腦版圖裡刻劃出一道痕跡,所幸我當時的

交感神經系統及時發揮了應有的功能,好讓我可以快速地逃開此一危

險…。多年後,我偶然有個機會到陽明山青青農場遊玩,好山、好水

、好療癒,在大家沉浸在大自然洗禮的同時,我內心裡卻不自主地生

起一股恐懼的感覺,當下草的味道、空曠的地點、遠處傳來零星的狗

鳴聲…,許多一丁點的訊息持續促發得我當年被狗追逐的神經迴路,

我的恐懼情緒機制被忠實地啟動著,內心忽然興起一陣陣不明的恐懼

感,即使我已經記不得當年被狗追逐的畫面。其實,這就是大腦運作

中的閃光燈效應

 

 

  

 

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偶而會有這樣的經驗,當情緒忽然間興起了一股莫名

的負面情緒,因為我們的認知運作趕不上情緒運作的速度,所以情緒先

害怕、擔心了起來,大腦忠實地提醒我們先害怕、逃命要緊,至於是甚

麼因素造成的負面情緒等渡過危險以後再回憶了。

 

 

  

 

面對大腦的閃光燈效應,我們必須理解情緒的運作速度快於認知的思考

速度,覺察當下的情緒可以使情緒的運作速度暫緩,這時大腦就可以挪

出點空間讓認知的思考角色得以發揮了。具體的做法如下:

 

 

利用上述幼時被狗追逐的例子來說,任何可以觸動我當年情緒記憶的線

索(如當時的溫度、空氣的味道、草原的場景等)都足以激發整個恐懼迴

的運作,這是大腦情緒記憶運作下的提醒與保命功能。但當我啟動認

知功能並開始思考時,我就會區辨出當下的刺激只是當下場景的一部分

,我不必要為此而恐懼,換言之,現在的我已經可以區辨刺激並排除此

刺激對我的影響了。告訴自己我現在已經具備了比幼時的我有更多處理

被狗追逐的能力,我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恐懼的小朋友了。

 

其實,人類的許多負面情緒,如恐懼、焦慮、憤怒都是大腦閃光燈效應

下的產物,明白了大腦的運作機制,可以讓我們學習擺脫各種負面情緒

的困擾。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