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顆認知的大腦,在你來我往的語言戰場上裡相互對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槍,瞄不到彼此的靶心,這場溝通,最後只能以認知上的分歧收場。
兩顆情緒的大腦,在槍林彈雨的情緒戰場上裡相互對決,公說不溫柔、婆說不體貼,彈,打不到對方的靶心,這場溝通,最後只能以情緒上的爭議收場。
溝通,不只存在於語言與非語言曾次,大腦的認知面與情緒面更是決定溝通成敗的重要關鍵。面對認知與情緒的大腦,溝通,要怎麼進行呢?
在一場大學校園的演講裡,心理學人分享了【三段式的溝通表述法】,這一次,透過文字,期待讀者除了可以瞭解大腦的認知與情緒在人際溝通中的重要性外,也學會認知腦與情緒腦在人際溝通中運用。
階段一、【陳述客觀事實】:讓對方的理性腦先登場
在溝通的初期,單純陳述客觀的、具體的表象事實,有助啟動對方的認知腦,避免在一開始對話的時候,就引發對方的情緒腦。在第一階段的溝通裡一定要切記,只說出當下具體的事實就好,提醒自己不要使用任何帶有情緒訊息的語言或非語言訊息。
例如,當疲憊的你一回到宿舍,一雙室友穿過的臭襪子橫檔在門口內,而臭襪子的主人正若無其事的躺在沙發上玩電動......。面對這個景象,你想不發脾氣,都很難。於是......
你:『去你的,一回到宿舍《又》要聞你的臭襪子,把襪子收好啦......』。
這時候,你會期待室友跪下來向你道歉嗎?有點難,當下惱羞成怒的情緒大腦陷阱,通常會引起室友的更多的憤怒。尤其是那個《又》字,想讓對方不生氣,都難。
這時候,你只能啟動認知腦,一開始只單純陳述當下的具體事實。
你:『門口的有雙臭襪子』。
當你這麼說的時候,對方的理性腦也就被你觸發了,在情緒腦尚未運作之際,你的話,對方通常聽得進去的。而這就是溝通,切記,溝通初期的目的不在於建議或說服對方。
階段二、【表達內在感受】:別輕忽情緒壓抑的威力
壓抑,是造成情緒困擾最大的問題根源,許多你以為壓抑得很好的情緒,往往會在日後的某件事件上大大的失控與爆發。在人際溝通上,壓抑,非但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解決目前的問題外,更是日後衍生出更多人際困擾的幕後黑手。
當第一階段的認知腦任務完成,該是情緒腦出動的時機了。這時候,你只要單純陳述你當下情緒的真實感受就好。
你:『門口的臭襪子,讓我的鼻子感到不舒服......』。
讓對方感受到臭襪子對我們造成不好的感受,可以激發對方情緒腦的運作,而不具挑釁意涵的語言,是啟動對方情緒腦的關鍵。
我們無法預期對方在聽了你上述的話語之後,接下來會產生什麼情緒、想法或行為,但重要的是,你把你當下的情緒藉由語言說出來了,說出來,就不在有壓抑了。這一階段,盡量使用中性而不具挑釁性質的語言,因為,這一個階段的重點,在於替我們當下的情緒找一個合理而安全的出口。
階段三、【提出具體建議】:認知想通了、情緒理順了,現在才是《具體建議》要登場的時機了
這個階段是認知腦與情緒腦並用的時候,以對方聽得懂、聽得進去的語言,配合對方可以接受的情緒來表達我們的訴求,最後再提出一個中肯與具體的建議。
我們總是在一開始溝通的時候,就急於給對方具體建議,而這往往讓對方一時間難以接受。溝通,是一種訊息傳達的藝術,說服,是成功溝通後的自然結果。
當你順利觸發室友的認知腦與情緒腦之後,對方其實也會知道自己亂丟襪子的行為需要改進的,但是,如果你在溝通的時候,先觸發對方的情緒腦,惱羞成怒的後果除了無法達到預期的溝通目標外,更會加深彼此關係的仇恨。
你:『我希望明天下午回宿舍的時候,門口內是乾淨的,讓我們有個舒適的居住環境吧』。
時間很具體是明天、地點很清楚是門口內,一般而言,具體而清楚的建議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溝通效果,而具體建議的提出,最好是在對方認知想通了(陳述客觀事實)、情緒理順了(表達內在感受)之後。
讓我們再度複習人際溝通的三段是表述模式:(一)陳述具體事實,(二)表達內在感受,(三)提出具體建議。先讓對方認知想通了、情緒理順了,最後再提出具體的建議,這樣的溝通才能事半功倍唷。(文:心理學人)(圖:建國科技大學,2019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