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孤獨5  一、青少年的孤獨

2019年,歐洲的一項環境風險縱向雙胞胎研究中,研究者調查了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出生的13到18歲的2232名青少年的孤獨感。結果顯示:有較多孤獨感受的青少年有下列的特徵:

1.出現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2.更頻繁的從事危險的行為。

3.使用更多的消極策略來應對壓力。

4.經歷更多的欺淩和社會孤立事件。

5.青少年的孤獨似乎與社會經濟地位和家庭背景無關。

 

Hikikomori(2008)也指出一種當今的社會現象:青少年自我孤立。青少年選擇退出社會生活,並且有意尋求極端程度的孤立。這些青少年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家裡,呆在自己的房間裡,避免所有的社會接觸。在極端的情況下,他們甚至自我孤立了許多年,這就是日本當今社會裡的孤獨症或是宅男宅女。

 

然而,網路時代的來臨,人際溝通似乎變得快速而多元了,動動手指、意到指傳,就成了青少年人際溝通的日常,這樣便捷的溝通模式,是否意味著青少年的孤獨感會隨之好轉。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二、澳大利亞學者的研究

澳大利亞學者Diego de Leo等人,在一次以孤獨為主題的公開演講結束後(2019年3月8日),透過問卷收集在場240名高中生有關網路與孤獨的訊息。其中包括94名女性與146名男性,年紀介於14-16歲之間。問卷的結果分析如下:

😅結果一:所有240名學生有時或經常感到某種形式的孤獨,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經常感到孤獨。

😅結果二:48.3%的青少年每天在社交網路上花費超過4個小時。

😅結果三:28.7%的青少年表示社交媒體取代了面對面的人際接觸。

😅結果四:85.1%的青少年認為孤獨真的會引起疾病。

😅結果五:24%的青少年經常感到孤獨,41%的青少年感到社會孤立。

 

😟結果六:92.4%的青少年希望能減少網路的聊天,而期待更頻繁的面對面交流

三、回到現實世界吧,年輕人

青少年似乎已經意識到孤獨的危險,因為大多數的他們都認為孤獨容易使人生病。儘管網際網路的社交媒介不斷推陳出新,青少年們也樂此不疲,但他們似乎是最孤獨的一代。

更令人訝異的是,高達92%以上的青少年,依然期待在生活中與他人有更頻繁的面對面交流機會,透過社交媒體的人際交流,並無法有效降低他們的孤獨感。面對這個無法逆轉的網路時代,網路社交必然是未來科技的潮流,為了同時滿足人類避免孤獨的本性,青少年朋友得學習在網路科技與人類本性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的人際生存之道。

在擁有臉書好友3千多的同時,不要刻意逃避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包括與你的同學、家人甚至社區鄰居的聚會。你可以享受孤單,但終究逃不了真實人際互動的本能需求,因為,在網路盛行的世代裡,你真正需要的是人與人的直接互動。(文:心理學人)

👍當您的『讚』,出現在【心理學人紛絲專頁】的時候,心理學人知道您喜歡這篇文章;當您透過『分享』,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您其他朋友,心理學人於是知道,這篇好文章可以跟好朋友分享。好的文字,值得您按個『讚』,好的觀點,期待您與好朋友......『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intaiwan/

😀【也同時歡迎您到 https://medium.com/@s1101s
的網頁 來閱讀心理學人的其他文章唷】

參考文獻:Diego de Leo等人,2019,Loneliness in Adolescents: A Flash Survey through Smartphones,Open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2019, 8, 45-5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