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巴西學者José Humberto在行為與大腦科學期刊裡,提出了空靈症候群(Empty Soul Syndrome) 的概念,它是一種具有一系列與憂鬱或恐慌症不同的綜合心理症狀,其特徵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是想要以自殺或其他快速的方式達成死亡的願望。
「空靈」,代表著生命本質的缺失、對生存意志的空虛與對生活期待的放棄。
「憂鬱」,可能只是空靈症候群患者的一種情緒展現,並不代表他們是憂鬱症患者。
一、老人的『憂鬱』不是『症』
老化,成了這個時代的潮流,老人,成了這個時代的眾數,未來,老化的老人勢必站上時代的浪頭上,引領著銀髮世代的發展。
憂鬱,曾幾何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流行趨勢,憂鬱症,更成了這個時代心理疾患的代名詞,未來,憂鬱的族群只會增多,不會減少。
當這兩類時代的新產物碰在一起的時候,許多人就以為老年人的憂鬱一定是憂鬱症,其實,未必。José Humberto嘗試以空靈的角度看待老人的問題,憂鬱的老人可能不符合憂鬱症的臨床診斷標準,但他們確實是憂鬱的。或許,憂鬱症這個名詞被這個時代的人們過度濫用,也或許,以空靈或其他的情緒詞彙,更能闡述出老人憂鬱的真正內涵,畢竟,這跟之後的治療方向與處遇有很大的相關。
José Humberto指出,空靈症候群的年紀以60到80歲為主,當然,曾遭遇重大創傷的年輕人也可能罹患空靈症候群。就性別而言,男性罹患的機率高於女性,比率大約9:2。罹患空靈症候群的心理特徵包含:壓力、恐懼、孤獨和被遺棄的感受、徹底的絕望感。
(一)【空靈症候群患者的10大特徵】
José Humberto的研究對象是20位經歷生活上的痛苦,並有意尋求死亡的老人,心理學人整理出空靈症候群的10大特徵如下:
1.身體的傷害或疾病
2.缺乏照顧
3.不公平的監禁
4.親人的意外死亡
5.在愛的關係中分離
6.創傷性的司法隔離
7.關係的意外背叛
8.對退休或老年生活期待的幻滅
9.對疾病的悲觀預測
10.忽然缺錢或面臨經濟問題
身體的健康、日常的照顧、關係的分離、悲觀的預期與忽然的困難是空靈症候群主要的特徵向度,而這幾個向度也正是未來老年人在長期照顧上,特別應該留意的指標向度。
(二)【空靈症候群患者的10大心理症狀】
空靈症候群的心理特徵包含:壓力、恐懼、孤獨和被遺棄的感受與徹底的絕望感,心理學人從José Humberto的研究整理出10大心理症狀如下:
1.缺乏歡樂、滿足感與微笑
2.持續的悲傷感
3.強迫性的間歇性哭泣
4.窒息式的胸悶
5.被遺棄與被輕視的感覺
6.白天裡也感受到黑暗
7.黃昏的時候,恐懼、孤獨、徹底的絕望感更加明顯
8.缺乏信仰、希望、勇氣與生活意志
9.失去生命的引導與不知道要去哪裡
10.伴隨著悔恨的死亡意願,或伴隨著與眾人一起死亡的想法
除了悲傷、絕望與被遺棄感之外,死亡,彷彿成了空靈老人唯一可以想像的慰藉。他們偶有以自我了結的方式達成死亡的願望,但可以確認的是,他們似乎已經為了死亡做好了準備。【等死而不求死】的態度,展現在他們既絕望又無能的空靈情緒裡,或許,來場大地震讓大家一起走向死亡是他們最想的解脫方式。
二、空靈症候群的治療
(ㄧ)藥物治療:對於比較嚴重的個案,一般的抗憂鬱性藥物是首選。
(二)心理治療:復原工作坊(Healing Workshop)是一個可行的方案,要求個案一天參加兩次的正念治療課程,參與者彼此樂觀的陪伴,安排拜訪親友的行程,甚至尋求財務或法律上的解決方案都是在復原工作坊可以進行的方案。
三、從【空靈症候群】的角度,看待老人與青年人的【憂鬱】
José Humberto這篇文章的主要貢獻,在於提供一個以空靈的角度看待老人情緒的新視角,老年人的憂鬱不是症,換言之,並非憂鬱的老人都罹患憂鬱症,傳統上治療憂鬱症的手段,可能不全然適用於空靈老人。身體的健康、日常的照顧、關係的分離、悲觀的預期與忽然的困難等特徵向度,才是造成空靈老人憂鬱的主要因素。而透過心理治療來有效降低空靈老人的悲傷、絕望與被遺棄感,避免他們固執地以為死亡才是他們唯一可以寄託的願望,這才是解決空靈老人最刻不容緩的手段了。
其次,年輕人也可能是空靈症候群患者的族群,尤其是這一代的年輕人。橘報(Buzz Orange)的【活著,心好累,10大厭世特質你中了幾項】的文章裡,詳列出10大厭世的特質。(1)努力是甚麼?可以吃嗎?(2)總是地一時間拒絕。(3)面無表情,忘記甚麼是笑。(4)隨便啦、沒差啦掛在嘴邊。(5)享受孤獨、喜歡熬夜。(6)手機只剩自拍照。(7)討厭應酬、拒絕聚會。(8)生活如死水、一沉不變。(9)時時刻刻的焦慮與煩躁。(10)看誰都不順眼。
比較一下,【10大厭世特質】與【空靈症候群的10大心理特質】,是不是有幾許重複的地方。
空靈者與厭世者他們都具有一種共同的情緒:憂鬱,但是,空靈與厭世並不等同憂鬱症,雖然憂鬱症對於老年人與年輕人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下一次當我們在街道上遇到看似憂鬱的老人或年輕人時,千萬不要把憂鬱症的帽子往他們的頭上戴,或許他們真的正在經歷【憂鬱】的情緒,但是,那並不代表他們罹患了【憂鬱症】。(文:心理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