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151017_134416_HDR  

一、【心理干預】的力量

情緒壓力會對身體造成諸如頭暈、頭痛、睡眠障礙、血壓升高、心律不整等《急性》的影響;也會對身體與心理造成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腸胃道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失調、精神疾病等《慢性》的影響。相對的,舒緩了情緒壓力之後,上述急慢性的身體症狀應該也會獲得具體的改善。

一個可能的具體策略,是透過心理的干預策略來舒緩情緒壓力,進而改善身體的症狀。

【干預】是為改變而採取的行動,心理干預有許多不同的應用,最常見的用途是治療精神障礙 ,最常用的是心理治療 。心理干預也可用於促進良好的心理健康 ,以預防精神障礙 。這些干預措施不適合治療病症,但旨在培養健康的情緒,態度和習慣。即使沒有精神疾病,這種干預也可以改善生活質量。(維基百科)

隨著心理學相關知識的普及,更多的心理學者把研究的重心轉移到心理與身體的關係,在身心一元論的思維體系下,放鬆、瑜珈、催眠、寫作、音樂、藝術都成了可以改善身心狀況的【心理干預策略】。

這一次,讓紐西蘭的心理學家來告訴我們,哪一種心理干預策略對【身體傷口癒合的效果】最好。

二、紐西蘭學者Hayley Robinson等人的研究

為了瞭解心理干預與傷口癒合的關係,Robinson等人歸納了19篇以英文發表的論文研究成果,經過綜合分析之後,得出一個結論:【來自於心理上的干預,確實有助於身體傷口的癒合】。

本研究的定義的傷口包括:急性實驗創建的傷口進行了(6項研究),手術患者研究(5項研究),燒傷創面研究(2項研究),骨折傷口研究(2項研究),以及胃潰瘍創傷研究(4項研究)。

本研究定義的心理干預策略包括:放鬆(5項研究)、社會支持(3項研究)、瑜伽(2項研究)、催眠(2項研究)、表達性寫作(2項研究)、分心策略(2項研究)、移情護理(1項研究)、壓力管理(1項研究)、與認知行為治療(1項研究)和安慰劑策略(1項研究)。(其中一項研究同時採用社會支持與催眠兩種方式)

至於傷口的評估,則是採用傷口評估清單(WAI)、壓力潰瘍癒合量表(PUSH)或預期傷口癒合時間的專家評級等方式進行。

綜合分析的結果發現:【放鬆】的策略對於傷口癒合的效果最好,【瑜伽】,與【表達性寫作策略】也對傷口癒合啟了顯著的影響。然而、催眠、注意力分散、壓力管理、認知行為療法和安慰劑等策略結果喜憂參半,詳細的傷口癒合效果仍需進行一步的分析與討論。

三、【放鬆】是什麼?

放鬆,是一種很抽象的美好體驗,就像是悠遊在水裡的魚,也像是翱翔在天空的鳥,舒緩、緩和、平靜、悠閒、悠哉、寧靜或是祥和,這些都是放鬆時的感受。

你有過放鬆的感受嗎?甚麼時候你會感到放鬆?上一次放鬆的體驗發生在哪裡?心理學人常聽到的答案,是我在睡覺的時候放鬆。其實,睡眠時的放鬆並非真正的放鬆,因為,在無意識的睡眠過程中,人不會產生舒緩、平靜、悠哉的感受。

放鬆,是一種身體與心理的感受,全身的肌肉細胞感到鬆弛而輕盈,這可稱之為【身體的放鬆】;心理的情緒不受大腦當下的畫面與雜音干擾,這可稱之為【心理的放鬆】。當你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裡,既能體驗到身體肌肉的鬆弛輕盈,又能感受到大腦的內景清明,放鬆,就存在那一刻的當下。

放鬆除了能促進傷口的癒合外,更能降低血壓,穩定人體的心率,進而強化心臟功能。長時間的放鬆,更是可以提昇人體免疫能力,降低疾病風險。增加日常生活裡的放鬆經驗,有助於降低壓力賀爾蒙的分泌,有效提昇人體的抗壓力;此外,放鬆讓大腦更加專注,有助於工作的表現。

四、心理學人的三階段放鬆練習策略

《當人體離開了母體,放鬆,從此就遠離了人體。放鬆,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放鬆,是持續練習後的習慣》。

為了達到身體與心理的放鬆,心理學人建議三階段的放鬆模式,讀者們可以依照自己所處的地方,找個時間好好練習放鬆。當放鬆成了一種習慣感受之後,我們就可以把練習來的放鬆感受,運用到日常生活的壓力情境裡。

(ㄧ)漸近式的【肌肉放鬆法】

長期的肌肉放鬆反而讓人無法體驗放鬆的絕妙感受,一緊一鬆,才是真正的放鬆。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就是透過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一緊一鬆的變化來產生緊繃後的放鬆感。

找個安靜的地方,從眼睛開始,進行三到五次的撐眼與閉眼動作,吸氣時撐眼,吐氣時閉眼。接下來是鼻孔的張合、嘴巴的張合、下巴的緊鬆、肩頸、手臂、拳頭、腹部、臀部、腿部直到腳指甲。把握吸氣時縮緊肌肉,吐氣時放鬆肌肉的原則,在你身上每一處可以自主控制的地方,進行三到五次的練習。

肩頸,是全身最緊繃的地方,心理學人建議使用聳肩與鬆肩的動作,配合深呼吸進行練習。另外,藉由握拳與鬆拳的動作,也可以在不會引起旁人側目的情況下,短時間達到放鬆的體驗。尤其當下一個輪到你上台報告時,握拳與鬆拳是最有效的放鬆方式。

(二)想像式的【冥想放鬆法】

透過想像的心智練習,一樣可以達到放鬆的效果。喝一口水與想像喝一口水,這兩個動作都會促動相同部位的大腦神經,只是,兩者引發的神經電位有所差異罷了。

放一首輕柔的音樂,最好是單純大自然的流水聲與鳥鳴聲,流水聲讓人回味母親子宮的舒適感,鳥鳴聲讓人回歸原始情境的安全感。

心理學人慣用的冥想技巧,是用指示語把個案引導到森林的情境裡,讓個案透過冥想與想像,讓自己徜徉在毫無拘束的森林,享受寧靜,享受放鬆。

(三)直覺式的【催眠放鬆法】

催眠,是天底下最放鬆的活動,沒有被催眠過的讀者,心理學人強烈建議找個值得信賴的催眠師試試。在催眠師有系統的引導下,語言的指令轉化為身體的動作,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可以達到極為深層的放鬆。

你也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自我催眠的相關視頻,現在也有許多APP提供類似的功能,只要找當一個安全又安靜的地方,隨著視頻或語音的指示,好好享受一場催眠的放鬆。

擔心自我催眠後回不到現實世界來嗎?你,想太多了。真的的催眠,會讓你的大腦比當下閱讀文章的大腦清晰一百倍,你隨時可以自主的喊停的。除非,極度放鬆的爽快感綁架了你的大腦,依照情緒抗結的原則,人是不可能永遠放鬆的。

【放鬆】,是促進身體傷口癒合的最佳心理干預策略,放鬆,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持續練習後的習慣。為了身體與心理的健康,【漸近式的肌肉放鬆】、【想像式的冥想放鬆】甚至【直覺式的催眠放鬆】,都是練習放鬆的好方法。

在您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不妨試試最簡單的握拳放鬆法,慢慢吸氣時握拳......緩緩吐氣時鬆拳......,閉上眼睛回想這篇文章的內容......,這時候,你已經接受我催眠放鬆的暗示了......。如果現在的感覺還不錯,那就繼續放鬆下去吧,前題是你現在處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文:心理學人)(圖:心理學人的催眠課程)

當您的『讚』,出現在【心理學人紛絲專頁】的時候,心理學人知道您喜歡這篇文章;當您透過『分享』,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您其他朋友,心理學人於是知道,這篇好文章可以跟好朋友分享。好的文字,值得您按個『讚』,好的觀點,期待您與好朋友......『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intaiwan/

【也同時歡迎您到 https://medium.com/@s1101s
的網頁 來閱讀心理學人的其他文章唷】

參考資料:Hayley Robinson等人,2017,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on wound heal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7), 22, 805–835。

arrow
arrow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