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COVID-19新冠肺炎的心理健康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疫情之下,好好活著,是最大的祝福
2020年,台灣,幸運的躲過全球新冠肺炎的侵襲,成了世界防疫的模範生。2021年,台北,悄悄的開啟全台新冠肺炎的鎖鏈……。
疫情,來了。這一次新冠肺炎真的以排山倒海的姿態,展現它在全世界應有的狂妄。台灣,世界的一份子,哪來這麼多幸運的加持,歸零的日子早該結束。該來的,我們就接招吧。無須怨恨、更無需指責,累翻了的官員也是我們的一員,相信他們會帶領我們度過這場浩劫的。身為一般百姓的我們,活著,就是最大的祝福,讓我們跟著大家一起選出來的政府,再創造一次「台灣奇蹟」吧。
居家隔離,好好生活,是最幸福的日常
當政府宣布各級學校即日起停課的那一刻,相信激起許多家長內心的惶恐與不安,天啊,除了要處理工作單位照顧假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安排小孩的居家與學習生活、如何與小孩不發脾氣的朝夕相處……。嚴格說來,這對防疫工作來說確實事件好事,但這可能還只是個開始,一旦進入封城之後,除了小孩、伴侶與其他家人,可能都得被迫在不算短暫的日子裡,晨昏定省、朝夕相處了。
雖然說家人團聚是滿溫馨的畫面,但在一個小框框裡,終日如膠似漆的相處,家庭幸福恐怕成了一個挑戰,於是,在居家隔離的日子裡,學會好好的生活,就成了當下追求幸福家庭的重要課題。這一次讓心理學人告訴你,在去年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居家防疫的民眾如何創造家庭生活的正向積極面,以及如何避面負面的居家防疫生活。
愛爾蘭心理學家的研究
為了瞭解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期間,居家防疫民眾的生活心理健康,英國心理學家Leonhard等人,在2020年對604位愛爾蘭的居民展開一項研究計畫。研究者要求受試者在肺炎大流行期間,記錄每天的居家生活,並對他們所從事的每一項居家活動進行正向與負向情緒經驗的評估。
『正向積極的經驗』象徵著該日常活動是快樂的、平靜放鬆的與充滿精力的情緒經驗;而「負向消極的經驗』則表示該日常活動是悲傷的、無聊的、沮喪或令人煩惱的、孤獨的、擔心的、焦慮的與不堪負荷的情緒經驗。
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受測者感到最正向積極的居家活動包括:
1️⃣ 身體鍛煉
2️⃣ 散步
3️⃣ 居家園藝
4️⃣ 從事愛好的興趣
5️⃣ 祈禱或冥想放鬆
 
/tmp/phps9WjWZ  
 
 
而受測者感到最負向的居家活動則包括:
1️⃣ 什麼都不做
2️⃣ 接觸有關Covid‐19的信息
3️⃣ 看管孩童課業
4️⃣ 飲酒
5️⃣ 使用網路社交媒體等
 
/tmp/php2LEtA5
 
 
/tmp/phpD9tIIn  
 
 
當然,居家防疫期間的吃吃、喝喝確實在所難免,看電視會追劇可能是更多民眾想從事的活動,但這都好過在家什麼都不做。此外,就小孩的視角而言,居家防疫是一種『放假』的概念,基本的課業固然不可偏廢,但為了讓小孩在家好像有點事做,於是準備了許多的練習測驗卷,期待小孩做完後自行檢討,我覺得這有點矯枉過正了。居家防疫的重點在防疫,學習在家彼此好好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日常。(文/圖:心理學人)
參考資料:Leonhard等人(2020),Daily emotional well-be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20), 25, 902–911。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EEr78I  

 

當確診或居家隔離的名單裡,出現了自己或是我們的親朋好友之際,悲傷,是一種必然的自發情緒。

 

這次的新冠病毒,以前所未有的作戰方式,顛覆了以往我們對於病毒的情報資訊,病毒大軍不只有強大武力、更有非凡的耐心,能在宿主身上潛伏一段時間後,見機大肆攻擊。此外,病毒的偽裝技巧前所未見,即便受到感染,也不一定檢驗得出來;即便沒了,也不一定會被徹底消滅。在著個前提之下,你我都很難避免名列確診榜單之列。

 

😔萬一中鏢,只好悲傷,悲傷夠了,該是勇氣登場的時刻了。😉

 


還記得心理學人以往提過的情緒結抗作用嗎?在不幸的遭遇裡,悲傷到底了,活著,自然回產生向上的勇氣。

 

自古以來,不多的人會悲傷到立馬死亡,但卻有更多的悲傷,在慘痛的劇本裡更加奮發向上、更加勇往直前的民間故事與社會事件。這,是真的......。

 


難道這些悲壯者都想著創造奇蹟、名留史冊嗎?說穿了,這或許只是情緒的結抗作用使然,當悲傷到底了,人,就會自然產生向上的勇氣。只是,就那麼剛好,由悲傷轉向成功的故事剛好被看見、被流傳、甚至在適當的時刻,強化了人們堅持下去的勇氣。其實,有更多沒能被看見的日常小故事,正持續在我們的社會裡ing(進行式)呢。

 


我相信,在台灣有更多的故事,會在最適當的時間,帶給我們堅持下去的力量……。

 

當新冠病毒開始蔓延了,你我萬一不幸成了名單上的一員,悲傷,是必然的。悲傷的時候,悲傷一下,夠了就好,再悲傷一點,撐住就好。因為,你我不是第一個因為新冠病毒悲傷的人,在悲傷的路上,你我並不寂寞。

 

提起勇氣、相信醫療,台灣雖小,但醫療的潛力與實力驚人,配合醫護人員的安置與治療,是你我現階段唯一可以做的事了。

 

🎥故事,無法阻斷疫情的蔓延,但感動,可以產生堅持下去力量。🎥🎥🎥

 

如果在您的身旁,正好有個抗疫的小故事,不妨透過文字,把故事傳播出來。好讓《堅持下去的勇氣》,在網路的世界裡,暫時淹沒病毒的恐慌,在台灣的天空裡,展現台灣人民堅持的正向力量。(文:心理學人 /圖:Pexels)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1IxChW  

 

憂鬱,在本來就不怎麼快樂的生活裡,碰上病毒大恐慌的誤謬實相,想不憂鬱,都有一點困難。

 

在平常的日子裡,憂鬱讓你減少出門,好讓你藉此躲避了人際的威脅;憂鬱讓你的行為無力無感,好讓你藉此呼應憂鬱大腦無力的印記。憂鬱,在平時的日常裡活著,偶而躲起來休息,偶而跳起來作怪......。

 

然而,對病毒極度焦慮的大腦神經,會召集原本可以躲起來的憂鬱,一起為了成就極度焦慮的大腦而結夥大肆作亂,這時,隨著疫情的蔓延,憂鬱自然更加明顯了、憂鬱自然更加恣意妄為了。

 

防疫期間,你可以維持以往日常裡的小憂鬱,好好活著。但別讓病毒的焦慮共伴了原本的小憂鬱,造成焦慮與憂鬱兩軍分競合擊的悽慘戰局,畢竟,眼前的主要戰場在病毒場域,好好養精蓄銳,才能在整個大環境裡戰勝新冠病毒。

 

在這段時間裡,學習區分自己的憂鬱來源,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嘗試著接納自己原來的憂鬱感受、學習區分出病毒焦慮引發的額外憂鬱,在病毒肆虐過後,你不只活了下來,更難得的是你竟然在這段時間裡學習接納與因應原本的小憂鬱。

 

憂鬱,在這個看似絕望失控的疫情裡,是一種自然而可以被理解的情緒。當新冠病毒開始蔓延了,憂鬱的時候,放鬆一下,夠了就好。(文:心理學人/ 圖:Pexels)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aGlBLw  

 

憤怒,當其他人的防疫措施,無法達到我們自己的標準時,我們自然會感到憤怒......。

 

例如,一個在捷運上沒帶口罩而持續咳嗽的人,自然會引起旁人的害怕,這時候,趕快遠離那個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如果無法及時離開,對病毒的焦慮情緒,會促使大腦做點事以降低內在的焦慮......。

 

這時候,憤怒的瞪著對方、甚至憤怒的要求對方戴上口罩,也許是在那個環境裡不得不做的事了。

 

憤怒,可以被理解,略帶怒氣的提醒對方,可以被接受,但若是一群旁人對目標對象群體而攻之,驅趕對方、甚至動手打了對方,這,就有點超過了。而這樣的情況,其實每天都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地球上演,從買不到口罩的社區民眾、到誤把台灣人當成中國人而蓄意隔離台人的俄羅斯人、到我們對來自中國地區民眾的非理性對待......。其實,我們原本就不會對藥局的藥師發脾氣、俄羅斯人平時也未必對華人有誤解、我們對待其他華人一向是很客氣的,但這些原有的美好,可能因著這一次我們對於疫情的焦慮而崩解。

 


我們應該盡量避免過度表現出起因於病毒焦慮的憤怒,別把自己沒有處理好的日常憤怒,透過病毒焦慮的藉口,一股腦的全數宣洩在與疫情有關的人事物上。憤怒的時候,生氣一下、冷靜一下,夠了就好。

 


此外,隨著疫情可能的蔓延,當過度的防疫措施,例如居家隔離等要求,難免會造成了生活的不便、甚至影響到經濟的收入,這時候,我們自然會更加憤怒。這種因為失去部分控制權,夾雜著對新冠病毒的焦慮所引發的憤怒,在未來的日子裡,恐怕會有增無減。

 


 

 

😷😷別讓憤怒,掩飾了內在的焦慮。

在覺察出當下的憤怒情緒,原來是起因於對病毒的焦慮之後,自己的短暫憤怒應該被自己理解、他人一時的憤怒也應該被我們諒解。因為,群體間彼此持續的憤怒,只會帶來社會上更多的誤解、衝突與對立,而這對整體的防疫工作,是完全沒有助益的。

 


憤怒,在這個看似舉目皆兵的日常裡,是一種自然而可以被理解的情緒。這段期間哩,感到憤怒的時候,不彷先冷靜下來,探索內在憤怒的來源,理解與接受自己源自於疫情焦慮的憤怒情緒。

 


當新冠病毒開始蔓延了,憤怒的時候,生氣一下、冷靜一下,夠了就好。(文:心理學人 / 圖:Pexels)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BQJG22  

 

面對新冠病毒,焦慮了,怎麼辦?

當新冠病毒開始蔓延了,焦慮的時候,放鬆一下,夠了就好。

 


 

😔😔😔病毒焦慮與因應焦慮的對策

 

👨‍🏫 我的焦慮有道理

 

害怕把外面的病毒帶回家,洗手,成了我們回家後的第一件事,這的確會有效降低把病毒帶回家裡的風險。

 

 

然而,如洗完手後,腦子裡還是充滿了手部佈滿病毒的想像畫面,焦慮的情緒,這時就會督促大腦做一點事,以平息不安與躁動的焦慮。

 

 

再洗一次手吧,成了大腦唯一能降低焦慮情緒的因應行為,這樣的邏輯表面上看似合理,實際上卻形成了大腦因應焦慮情緒的錯誤迴路。

 

 

一再的洗手,就是持續的強化大腦錯誤的神經迴路,於是,洗手就成了日後擺脫不了的習慣,大腦以為是降低了焦慮,但卻形成了無效因應行為的習慣。洗手是這樣、搶購口罩、酒精甚是衛生紙,這些都是過度焦慮所引起的錯誤因應行為。非但對防疫工作沒有直接的幫助,反而成了日後強迫洗手、強迫囤積的危險因子,這些更是強迫症的症狀基礎。

 

 

所以,害怕的時候,有怕就好,焦慮的時候,放鬆一下,夠了就好。

 


 


🕵️‍♀️因應焦慮的【認知策略】:彈性的控制感,產生夠了就好的念頭

 

【夠了就好】,在大腦神經迴路上的彰顯......

 

面對新冠病毒的蔓延,大腦的眼眶額葉皮質會引發一種可能被傳染、快要完蛋的感覺。而當我們洗好手、買了夠用一週的口罩之後,象徵著我們已經在合理的範圍內,控制著讓病毒不再有機可乘。

 

這時,大腦裡的扣帶迴便會停止運作,大腦尾狀核就可以順利運作,把當下注意力的焦點轉移到與病毒無關的事件上。

 

【夠了就好】,就是回應眼眶額葉皮質的自然需求;【夠了就好】,就是成功阻斷扣帶迴過度運作與成功引發尾狀核運作的心理機制。

 

 

合理的控制感是一種心理彈性的選擇,你可以選擇要很多口罩才能擁有控制感,但心理學人建議你合裡而彈性的控制感,是【夠了就好】。

 

 

當我們對新冠病毒還有控制權的時候,適當而合理的因應行為,夠了就好;口罩酒精,夠了就好;集體因焦慮衍生出來的憤怒,夠了就好......。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心理學人在Medium的相關文章:《強迫症的大腦地圖,心理學人:三個步驟,有效對抗強迫症》https://reurl.cc/Nazn49

 


 


👼因應焦慮的【情緒策略】:正念的呼吸,停止過度的焦慮情緒持續惡化

 

 

【正念呼吸】,在大腦神經迴路上的彰顯......

 

 

正念,是一種寧靜,是一種能量,是一股當下寧靜的能量;沒有批判、無須抱怨,只是接受。接受了,身體就安了,接受了,心理就放鬆了。每一次的正念呼吸,就是在啟動大腦前額葉的功能,尤其是大腦的左前額葉。

 

 

當一個寧靜、正向的我,被推進f-MRI的儀器掃描的時候,醫生會發現我的大腦前額,尤其是左邊的前額葉裡,有大量的血液在運作與活動。於是,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大腦(左)前額是負責快樂、寧靜、正向與放鬆情緒的地方。在我自己無法透過電流刺激前額葉運作的前提下,想像的心智練習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當我們的焦慮隨著病毒的蔓延而沸騰的時候,當下的正念呼吸,除了可以讓我們產生夠了就好的思維模式,更可以讓我們的情緒保持平靜,放鬆而正向的情緒,永遠是對抗病毒的最佳良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心理學人在Medium的相關文章:《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正念呼吸工法,安定您焦慮的身與心》https://reurl.cc/EKOW40

 

 


所以,當新冠病毒開始蔓延,焦慮的時候,放鬆一下,夠了就好。(文:心理學人 / 圖:Pexels)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Jg8IFL  

面對這一波新冠病毒的疫情,我們的情緒可能從初期的害怕,到持續的焦慮,最後,是否會出現恐慌與失序局面?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而言,這場戰疫,還是未定之數......。


這一次,讓心理學人從大腦神經學與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當我們在面對新冠病毒之際,每個階段可能會出現的情緒,以及不同階段、不同情緒的相對調適方式。


而這幾個階段的情緒狀態,依次為害怕、焦慮、恐慌、失序與接受,當然,這些情緒可能在每個階段裡重複的出現。

 

 

面對新冠病毒,害怕了,怎麼辦?

當新冠病毒開始發威了,害怕的時候,害怕一下,小心就好。

 

 


 

 

😧😧害怕的情緒,帶來有效的防疫因應行為

 

(一)害怕,是正常的情緒

 

害怕,是生存的一種自然情緒機制,害怕,讓我們下意識的躲避危險,提高生存下去的機會。

 

當我們接受了害怕的情緒,認知的功能才會被啟動,有效的因應行為才會產生。最怕的是,政府相關機構不願意面對害怕,反而杜撰虛假的新聞來掩耳盜鈴,錯誤的認知思維模式,把整個人民都拉下水,成了政府不願意面對害怕的祭品。

 

(二)面對新冠病毒,害怕,會產生合理的因應行為

 

害怕,讓我們自動遠離公共場所;害怕,也促使我們在人多的地方戴上口罩;害怕,也讓我們一回家後馬上清洗雙手......。這些都是因為害怕而產生的正確因應行為。

 

所以,當新冠病毒開始發威,我們感到害怕的時候,害怕一下,小心就好。(文:心理學人 / 圖:Pexels)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