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家庭關係與親子教育類別文章》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tmp/phpdsHrEH  

 

摘要

1️⃣ 拒學的孩子,除了學習成就低落外,到底在日常生活中遇上哪些功能上困難?

2️⃣ 2020年瑞典的學者指出拒學的青少年,在五類日常功能上伴隨的困難。

3️⃣ 心理學人提出因應青少年孩子拒學的四個因應策略。

根據國內吾心文教基金會近期的調查,全台有35%的學校出現學生拒學的問題,其中,50%以上的國高中出現學生拒學問題,28%的小學生出現學生拒學的問題。(資料來源:網路資料)

青少年學生拒學的原因,除了個人的低自尊、低學習表現與人際困擾的因素以外,焦慮與憂鬱的情緒問題,恐怕也是造成學生拒學的主要原因。

拒學,是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上的不適應所展現的行為表現結果,通常也是他們在面對無法解決的困擾時,在缺乏其他有效應對策略下的一種極端選擇。

家長與拒學的孩子在討論這個議題時,應該先探究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上的困擾,充分溝通理解之後,再提出一個在拒學階段,家長與孩子雙方都可以認同與接受的具體上學或復學計畫。

 

瑞典學者的研究

瑞典學者Hans Ek等人,在2020年對28名12~17歲的瑞典青少年做了一項深度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這些拒學的青少年們,在日常生活裡遭遇到哪些功能的困難。研究採用優勢與困難調查表(SDQ),試圖解析出五類困擾與拒學的關係,這五大困擾包括:親社會行為、情緒症狀、過動症狀、人際困擾與問題行為困擾。

1️⃣ 親社會行為困擾

親社會行為的心理特質包括缺乏:同理心、分享、求助、助人與仁慈。

2️⃣ 情緒困擾

情緒困擾的症狀包含:疼痛、焦慮、沮喪、怕生與恐懼。

3️⃣ 過動傾向困擾

過動傾向的特質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過動、煩躁與衝動。

4️⃣ 人際互動困擾

人際困擾的症狀包含:孤單感、缺乏知己、自己不受歡迎與霸凌議題。

5️⃣ 問題行為困擾

問題行為的現象包含:壞脾氣、鬥爭、謊言欺騙、偷怯與違反校規等行為。

研究的結果發現,在拒學的男生中,缺乏親社會行為功能的困擾佔最多數,其次是伴隨著人際的困擾,再其次是過動傾向、情緒症狀的困擾。而對女生而言,缺乏親社會行為功能的困擾也佔最多數,其次是伴隨著情緒症狀的困擾、再其次是過動傾向、人際的困擾。

🥷缺乏同理心、分享、求助、助人與仁慈等特質所衍生出來的『親社會行為困擾』與男女青少年的拒學相關性最大。

🧟孤單感、缺乏知己、自己不受歡迎與霸凌議題的『人際的困擾』與男性青少年的拒學高度相關。

🧟‍♀️疼痛、焦慮、沮喪、怕生與恐懼的『情緒困擾』與女性青少年的拒學高度相關。

而一般人常以為的壞脾氣、鬥爭、謊言欺騙、偷怯與違反校規等『問題行為困擾』,反而與青少年拒學的相關最低。

心理學人給家長的建議

擔心、憤怒、沮喪,瀰漫在不安的家庭氣氛中,

無奈、指責、妥協,充斥在緊張的親子互動裡。

面對孩子的拒學問題,心理學人提出以下四個一般的處理建議。

1️⃣ 接受事實、及早介入:

拒學,與霸凌的概念一樣,不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發生。當孩子在一往如習的日常裡,開始展現異樣的情緒、認知或行為模式當下,正是家長們應該開始更仔細觀察的時候。拒學,絕對不是一天造成的,不適應,會展現在孩子每況愈下的日常與學校表現中,並且成功的顯現在偶爾缺課的紀錄裡,這時候,家長就得及早介入,把這事視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孩子一旦在內心決定了不去上學,要再度挽回以往正常上學的規律,恐怕得費更多的心力了。

2️⃣ 同理壓力、建立同盟:

雖然拒學學生的比例不高,但家庭裡只要出現一個拒學的孩子,往往造成家長極大的困擾。面對拒學的孩子,家長首先得完全同理與接納青少年當時的情緒狀況,在情緒穩定的期間,再與孩子討論內在的想法與接下來的因應之道。換言之,家長在這時候得與孩子發展出『同盟』的工作與互動模式,一昧的指責與要求,除了無法解決孩子拒學的問題以外,更會把孩子推向自我放棄的極端。

3️⃣ 探討原因、心理支持:

除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低、學習成就不佳的因素外,上述的五類日常生活的困擾,都是可能造成孩子拒學的原因,家長這時得暫時放下家長的身段,以朋友的姿態好好接納孩子,找個時機與孩子好好討論接下來的可能安排。孩子是需要家長的意見的,只是,在青少年的階段裡,他們無法以精確的技巧與語言,來傳達他們真正需要協助的需求。別把孩子們當下的誤會、冷漠甚是憤努,都當成是他們要來跟父母討債的手段,如果您無法做到這一點,強烈建議您找個心理師來協助。如果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來面對與處理孩子們目前遭遇的困擾,那是天底下最是完美的合作方案了,如果無法完美,那就找個專家進場處理。

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不一定得直接針對拒學的議題,因為,拒學只是不適應的行為結果與表象。這時候,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在學校裡的親社會困擾、情緒困擾、人際關係困擾等上述研究提出的日常生活困擾。而在討論的過程中,家長必須扮演「支持者」的角色,避免以「評價者」或「拯救者」的態度與孩子對談。

4️⃣ 訂定計畫、逐步恢復:

當孩子開始拒學,想必他們在內心裡也經歷的很多的無助與掙扎,拒學,我相信也是孩子們最後不得不的選擇。但身為家長,也不能讓拒學的戲碼持續演下去,這時,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訂定『最低的表現標準』,雙方各退一步,達成彼此都可以接受的上學計畫。心理學人的建議是家長們必須彈性調整自己的內在標準,不要以『全勤』作為目標,對於已經拒學一段時間的孩子而言,一週能夠開始固定的去上幾堂課,算是不錯的進步了。

計畫,必須建立在彼此同意的基礎下,面對拒學的青少年孩子,最為家長的您,除了無奈,何不接受?除了妥協,何不對談?以青少年的視角來理解孩子的問題,同理的理解以後,一定會帶來相當程度的諒解。當您可以諒解孩子的拒學行為之際,該是雙方擬定復學計畫,讓孩子逐步恢復上學的時刻了。

『最低的表現表準策略』運用在逐步恢復上學的青少年中,應該以孩子的提議為主要論點,家長輔以鼓勵的立場,逐步增加上學的次數。例如,當孩子提出一週到校兩節課,家長只好接受,當孩子再次找回上學的節奏之際,家長再以鼓勵的策略,逐步增加孩子一週的上課次數。

拒學,是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上的不適應所展現的行為表現結果,通常也是他們在面對無法解決的困擾時,在缺乏其他有效應對策略下的一種極端選擇。家長與拒學的孩子在討論這個議題時,應該先探究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上的困擾,充分溝通理解之後,再提出一個在拒學階段,家長與孩子雙方都可以認同與接受的具體上學或復學計畫。(文:心理學人~諮商心理師吳學治/圖:pexels)

如果您對於青少年的拒學議題,想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歡迎來信詢問,我會以最快的速度,回應您的問題唷。EMAIL:s1101s@yahoo.com.tw

『參考文獻』Hans Ek 等人(2020) ,Disabilities Exhibited b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at Refuse to Go to School ,CHILD & FAMILY BEHAVIOR THERAPY,2020, VOL. 42, NO. 4, 268–283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是一張白紙,白得讓人憐愛、白得讓人心疼。在小孩的成長過程當中,父母是他們唯一可以信任的天,如此高大、如此堅強,摯愛永恆、始終如一,小孩能在「父母的愛」下成長,無疑是件最幸福的事。在小孩的內心世界裡,父母是他們內在信念的來源,如此牢固、堅信無疑,小孩能在「父母的智」裡長大,也無疑是件最完滿的事了。成功的父母除了得撐起一片足以餵養小孩的天以外,更重要的是以智慧持續灌溉他們心理的正向信念。因為,小孩錯誤的信念是往往是造成他們一生成長悲劇的基礎。

 

10歲小女孩的悲劇

 

「墨西哥一名10歲女孩日前自殺身亡,女孩生前寫下一封遺書,表示因為自己的存在,讓爸爸拋棄媽媽,「我一生下來,就是媽媽生命中的痛苦」,因此以上吊的方式,送媽媽一份禮物,讓媽媽成為「世界上最開心的女人」。

綜合外媒報導,16日正值當地的三王節(Three Kings Day),也就是人們互贈禮物的節日,該日晚間10時許,墨西哥阿瓜斯卡連特斯(Aguascalientes)的警方接獲通報,指出有名女孩在家上吊自殺,當警方趕到現場時,女孩已經身亡。

警方在女孩衣服裡找到一封遺書,內容寫道,『她一生下來,就成為媽媽生命中的痛苦,因為她父親在她出生後離家出走,媽媽也曾對她說過:多希望不曾生下我,女孩認為:我的存在毀了她的生活,因此在這節日,她想用自殺送媽媽一個禮物,讓媽媽成為世界上最開心、最幸福的女人。」20190112 TVBS NEW

 

 

一位10歲純真的小女孩,白紙般地令人憐愛、令人心疼。單親的媽媽雖然辛苦地獨自撐起了一片養育小女孩的天,但出自或有心、或無意的負向語言果真成了小女孩心理最堅深、最天真的信念,小女孩認為自己在這個家裡不但是多餘的,而且還是造成媽媽不快樂的唯一理由,基於愛媽媽的立場,小女孩天真地以為只要自己消失了,媽媽就會開心了、幸福了。選擇以結束自己的生命,換來媽媽可能的快樂,這是這位10歲小女孩送給媽媽的「禮物」。

 

雖然警方還在調查事件的起因,但我相信一個十歲的小女孩是不會以「死」來報復養育她的媽媽的,因為,自殺對成人而言可能是慘忍的報復,然而對小女孩而言只是是天真的信念。小女孩最後留下期待的字眼:「希望媽媽在我離開後能保持冷靜,不要工作太累,也希望你會記得我」。

 

父母除了養育小孩,更得協助小孩建構一套正向的信念系統

 

墨西哥小女孩的事件讓我聯想到一件事。我前幾年在桃園工作,白天在大學、晚上跑補習班,日子雖然忙碌,但經濟百分百無虞。然而,隨著二女兒的出生,我得面臨離開既有的環境到另一個陌生環境重啟工作爐灶的選擇。事業與家庭往往是一個男人最難以決定的選項,掙扎了一陣子,也基於當年中心吳主任的鼓勵,我做了一個至今不渝的決定:回歸家庭。

 

新的職場工作內容一樣,但薪水少了一大半,要撐起一片養育小孩的天頓時成了一個挑戰,就在這辛苦的環境下,連我不免都開始在生活裡有些怨言,「想當初要是繼續留在桃園,豈會有如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困境......」。想不到這句順口抱怨的話不只被二女兒聽進去耳朵裡,而且還深深灌入她白紙般的大腦思維系統體裡,她天真地以為是她的出生造成了身為父親的我的困境,她的自責令我萬分心痛。同樣的話聽在一般小孩耳裡可能沒事,但對於某些心思細膩又多愁善感的小孩耳裡,就是件大事。

 

身為父親的我絕對相信我已經善盡了「父母愛」的養育責任,而且還持續地在盡責中,但一向熱愛小孩的我竟然無意間以一句話摧毀了「父母智」的教養任務,我得設法為一句順口抱怨之言,好好彌補二女兒的內心創傷。我的作法是發揮父親的角色,大力擁抱二女兒並給她愛的再保證;發揮心理師的角色,同理地澄清二女兒被一句話誤導的錯誤信念;並且持續擔任父母愛的養育角色,在每每收到安親班、鋼琴班、繪畫班等等的收費袋之際,真心地發出「謝謝妳讓我有為妳付出的機會」......。從此以後,我更加注意在女兒們面前的任何言語,因為,一句從父母口中不經意說出口的話,足以影響小孩一生的發展。

 

墨西哥10歲小女孩的自殺事件或許只是個特例,但身為父母的我們確實得在養育小孩的日常生活裡多加注意我們的言語和行為,否則自以為善盡了「父母愛」責任的我們,在偶而迷失「父母智」的前題下,可能對小孩的信念系統造成不可挽回的錯誤。

 

建構小孩子信念的方式有很多,現代忙碌的家長很難對子女做到有系統地信念養成教育,而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裡又無法提供這方面的教育資源,一個可能的做法是透過繪本書籍的閱讀,來讓小孩學習如何對故事裡的主角做正向的歸因,慢慢地建構孩子心理的正向信念。此外,我們也可以透過傾聽小孩的日常語言,來了解他們對於環境與人際的理解與詮釋,一旦發現有問題的信念,家長應當設法予以糾正、指導與再教育。最重要的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要把日常生活裡的負向情緒以語言甚至行為的形式,投射在小孩子身上,因為,小小孩眼中「父母的愛」如此堅強,摯愛永恆,小小孩耳裡「父母的智」是如此牢固、堅信不移的。

 (文:諮商心理師 吳學治)

 

新聞來源:https://news.tvbs.com.tw/world/1064557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工蟻是靠幼蟻餵養的?「肉圓辣椒哥」、

「倒翻牛奶姐」應該要學習的養育態度

 

養育後代真辛苦 

 

現代人不想生小孩,因為生活在連自己都無法養活自己的世代裡,多了一張無法被遺棄的口,等於是加深了自身的罪孽。現代人也不想養小孩,以人類的技術,要升級成父母的角色,只要一個不小心就能如願以償,但是,現代人普遍還是無法接受成為養育者的角色與任務。也對,光是估計養育一個小孩的生活費、學費、大學畢業後可能宅在家等費用,預計也需要幾個百萬。我們傾向於把生小孩、養小孩的過程投射在養育者辛苦的角色上,於是,生小孩的痛苦、養小孩的恐懼,自然成了現代人公然違反傳遞後代的正當藉口。 

  

01300543009208143255912262170.jpg

 

幼蟻意想不到的貢獻 

 

我們老是以為螞蟻不辭勞苦地養育幼蟻是牠們的天性,殊不知幼蟻才是讓螞蟻的生命得以延續的理由。螞蟻的腰很細,細到無法把固體食物推送到胃部,這樣的螞蟻應該很快的就會餓死,但是我們腳底下的螞蟻群,每天依然活力十足、到處覓食。 

 

這是為甚麼呢?因為幼蟻們的口水提供了成年螞蟻最佳的營養來源。每當辛苦的螞蟻把固體食物搬回蟻巢之際,幼蟻們一看到食物自然流下口水,在幼蟻進食的同時,成年的螞蟻這時也忙著舔食著幼蟻嘴邊富含蛋白質的口水,於是,幼蟻吃食物、成蟻吞口水,兩者彼此互益,成就了螞蟻生生不息的物種延續。 

 

幼蟻帶給成蟻的,比我們想像的更多,相對的,孩子帶給父母的,也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多。如果我們願意把生育小孩的過程聚焦、或者轉換到一個比較正確的觀點上,親子關係可能會比較融洽一些。 

  

欠債與還債的養育觀點 

 

當養育者把養育的焦點放在「欠債與還債」的原則上,親子關係就開始有了計算,親子雙方於是展開了一輩子「相欠債」的負面循環中。 

 

當父母把小孩視為這輩子來討債的個體時,不平衡的心態開始在內心裡拉鋸,既然小孩是來討債的,當父母自以為盡了還債的義務後,把小孩當成自己的附屬品、甚至當成奴役只是剛好而已,叫他去買肉圓他就得去、叫他加辣椒他沒有加辣就得受罰,最後,打小孩成了唯一能夠平衡怨氣的手段。於是,社會上就出現了「肉圓辣椒哥」,還有好多的「倒翻牛奶姐」、「香腸大蒜哥」、「珍奶七分糖姐」等狠角色日後或許會ㄧㄧ現身呢。 

 

在「肉圓辣椒哥」的家庭教養下,我們只能期待被打的小孩日後可以有一個正常的教養環境,改變他對於家庭養育的觀念與態度,否則難保「肉圓辣椒哥」會再度現身在下一代「相欠債」的家庭角色裡。 

   

互惠與成長的養育觀點 

 

當父母把養育的焦點放在「互惠與成長」的原則上,親子關係就開始有了感謝,雙方於是展開了一系列「歡喜受」的正向循環裡。 

 

身為人父的我除了每天得為小孩的生計努力外,也不得不承認小孩在我生命裡確實給了我的不同的溫暖與感動。第一眼看到剛出生的女兒,那種驚訝夾雜喜悅的情緒,是幾個萬都買不到感動。第一次聽到女兒叫著爸爸,是幾個萬都買不到的身分。第一次牽著女兒的手走路,是幾個萬都買不到的感受。第一次看到女兒在舞台上唱歌、彈琴,是幾個萬都買不到的感動。好多好多的第一次,許多許多的感動豐富的我原有的生命,也激發了我生命的成長。當身為父親的我,嘗試把養育的焦點放在小孩帶給我的感動、溫暖之際,每天為了她們努力工作的辛苦於時幻換成了ㄧ股動力,讓我更加甘願做、「歡喜受」。

 

我寫部落格,我女兒也寫部落格,讓我讚嘆的是她部落格人氣始終比我強得多,我好奇地問她寫的是甚麼內容,但她始終就沒打算告訴我。她說我寫的情緒壓力議題太沉重,沒太多人看是正常的,建議我應該嘗試以大眾容易懂的陳述方式撰寫文章......。之後,我嘗試從網路與書籍上開始學習寫作,雖然已經年紀一大把,對於女兒的建議我倒也是「歡喜受」,因為,我覺得她的建議是有道理的。 

 

我女兒今年國三,她的部落格寫的是有關韓國偶像團體的文章,至於寫的內容,只要她不讓我看,我也不會嘗試去網路搜尋,當然,她向我保證絕對不會出現什麼違法亂紀的內容,我選擇不去懷疑。我深深地相信,彼此尊重、彼此互惠是邁向正向親子關係裡重要的基本元素。 

  

觀念轉變,就會開啟更進化的養育觀點 

 

時代在改變,家庭與社會的結構也跟著在改變,上一代權威式的教養方式造就了我們有些人只能認份地接受,而有些人持續埋怨地報復,我們走過那個時代,但卻無從選擇。 

 

身為一位諮商心理師,在媒體上看到「肉圓辣椒哥」新聞的同時,腦海裡也瞬間浮現許多過去諮商過的被家暴個案,我始終記得他們在描述家暴事件時的憤怒、恐懼與無助,但他們的父母卻依然堅守著錯誤的養育態度。我告訴每一個被家暴的個案,錯的不是你,應該被改變的是家暴者的養育觀念與態度。 

  

面對下一代,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演化,嘗試在養育子女的態度與觀念表現得更加進化。小孩不是父母的資產、債務,他們上天給予父母自我成長的天使,容不得身為父母的我們有意或無心的殘害,更何況是最殘忍的暴力對待。從欠債與還債的「相欠債」到互惠與成長的「歡喜受」,這兩者只是觀念上的改變罷了,只要養育者願意選擇改變,被養與者會如同幼蟻ㄧ樣正向回饋養育者的。(文:諮商心理師 吳學治)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