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情緒與壓力類別文章》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tmp/phpJ5IU6z  

 

摘要

1️⃣ 拒學的孩子,除了學習成就低落外,到底在日常生活中遇上哪些功能上困難?

2️⃣ 2020年瑞典的學者指出拒學的青少年,在五類日常功能上伴隨的困難。

3️⃣ 心理學人提出因應青少年孩子拒學的四個因應策略。

根據國內吾心文教基金會近期的調查,全台有35%的學校出現學生拒學的問題,其中,50%以上的國高中出現學生拒學問題,28%的小學生出現學生拒學的問題。(資料來源:網路資料)

青少年學生拒學的原因,除了個人的低自尊、低學習表現與人際困擾的因素以外,焦慮與憂鬱的情緒問題,恐怕也是造成學生拒學的主要原因。

拒學,是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上的不適應所展現的行為表現結果,通常也是他們在面對無法解決的困擾時,在缺乏其他有效應對策略下的一種極端選擇。

家長與拒學的孩子在討論這個議題時,應該先探究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上的困擾,充分溝通理解之後,再提出一個在拒學階段,家長與孩子雙方都可以認同與接受的具體上學或復學計畫。

 

瑞典學者的研究

瑞典學者Hans Ek等人,在2020年對28名12~17歲的瑞典青少年做了一項深度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這些拒學的青少年們,在日常生活裡遭遇到哪些功能的困難。研究採用優勢與困難調查表(SDQ),試圖解析出五類困擾與拒學的關係,這五大困擾包括:親社會行為、情緒症狀、過動症狀、人際困擾與問題行為困擾。

1️⃣ 親社會行為困擾

親社會行為的心理特質包括缺乏:同理心、分享、求助、助人與仁慈。

2️⃣ 情緒困擾

情緒困擾的症狀包含:疼痛、焦慮、沮喪、怕生與恐懼。

3️⃣ 過動傾向困擾

過動傾向的特質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過動、煩躁與衝動。

4️⃣ 人際互動困擾

人際困擾的症狀包含:孤單感、缺乏知己、自己不受歡迎與霸凌議題。

5️⃣ 問題行為困擾

問題行為的現象包含:壞脾氣、鬥爭、謊言欺騙、偷怯與違反校規等行為。

研究的結果發現,在拒學的男生中,缺乏親社會行為功能的困擾佔最多數,其次是伴隨著人際的困擾,再其次是過動傾向、情緒症狀的困擾。而對女生而言,缺乏親社會行為功能的困擾也佔最多數,其次是伴隨著情緒症狀的困擾、再其次是過動傾向、人際的困擾。

🥷缺乏同理心、分享、求助、助人與仁慈等特質所衍生出來的『親社會行為困擾』與男女青少年的拒學相關性最大。

🧟孤單感、缺乏知己、自己不受歡迎與霸凌議題的『人際的困擾』與男性青少年的拒學高度相關。

🧟‍♀️疼痛、焦慮、沮喪、怕生與恐懼的『情緒困擾』與女性青少年的拒學高度相關。

而一般人常以為的壞脾氣、鬥爭、謊言欺騙、偷怯與違反校規等『問題行為困擾』,反而與青少年拒學的相關最低。

心理學人給家長的建議

擔心、憤怒、沮喪,瀰漫在不安的家庭氣氛中,

無奈、指責、妥協,充斥在緊張的親子互動裡。

面對孩子的拒學問題,心理學人提出以下四個一般的處理建議。

1️⃣ 接受事實、及早介入:

拒學,與霸凌的概念一樣,不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發生。當孩子在一往如習的日常裡,開始展現異樣的情緒、認知或行為模式當下,正是家長們應該開始更仔細觀察的時候。拒學,絕對不是一天造成的,不適應,會展現在孩子每況愈下的日常與學校表現中,並且成功的顯現在偶爾缺課的紀錄裡,這時候,家長就得及早介入,把這事視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孩子一旦在內心決定了不去上學,要再度挽回以往正常上學的規律,恐怕得費更多的心力了。

2️⃣ 同理壓力、建立同盟:

雖然拒學學生的比例不高,但家庭裡只要出現一個拒學的孩子,往往造成家長極大的困擾。面對拒學的孩子,家長首先得完全同理與接納青少年當時的情緒狀況,在情緒穩定的期間,再與孩子討論內在的想法與接下來的因應之道。換言之,家長在這時候得與孩子發展出『同盟』的工作與互動模式,一昧的指責與要求,除了無法解決孩子拒學的問題以外,更會把孩子推向自我放棄的極端。

3️⃣ 探討原因、心理支持:

除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低、學習成就不佳的因素外,上述的五類日常生活的困擾,都是可能造成孩子拒學的原因,家長這時得暫時放下家長的身段,以朋友的姿態好好接納孩子,找個時機與孩子好好討論接下來的可能安排。孩子是需要家長的意見的,只是,在青少年的階段裡,他們無法以精確的技巧與語言,來傳達他們真正需要協助的需求。別把孩子們當下的誤會、冷漠甚是憤努,都當成是他們要來跟父母討債的手段,如果您無法做到這一點,強烈建議您找個心理師來協助。如果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來面對與處理孩子們目前遭遇的困擾,那是天底下最是完美的合作方案了,如果無法完美,那就找個專家進場處理。

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不一定得直接針對拒學的議題,因為,拒學只是不適應的行為結果與表象。這時候,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在學校裡的親社會困擾、情緒困擾、人際關係困擾等上述研究提出的日常生活困擾。而在討論的過程中,家長必須扮演「支持者」的角色,避免以「評價者」或「拯救者」的態度與孩子對談。

4️⃣ 訂定計畫、逐步恢復:

當孩子開始拒學,想必他們在內心裡也經歷的很多的無助與掙扎,拒學,我相信也是孩子們最後不得不的選擇。但身為家長,也不能讓拒學的戲碼持續演下去,這時,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訂定『最低的表現標準』,雙方各退一步,達成彼此都可以接受的上學計畫。心理學人的建議是家長們必須彈性調整自己的內在標準,不要以『全勤』作為目標,對於已經拒學一段時間的孩子而言,一週能夠開始固定的去上幾堂課,算是不錯的進步了。

計畫,必須建立在彼此同意的基礎下,面對拒學的青少年孩子,最為家長的您,除了無奈,何不接受?除了妥協,何不對談?以青少年的視角來理解孩子的問題,同理的理解以後,一定會帶來相當程度的諒解。當您可以諒解孩子的拒學行為之際,該是雙方擬定復學計畫,讓孩子逐步恢復上學的時刻了。

『最低的表現表準策略』運用在逐步恢復上學的青少年中,應該以孩子的提議為主要論點,家長輔以鼓勵的立場,逐步增加上學的次數。例如,當孩子提出一週到校兩節課,家長只好接受,當孩子再次找回上學的節奏之際,家長再以鼓勵的策略,逐步增加孩子一週的上課次數。

拒學,是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上的不適應所展現的行為表現結果,通常也是他們在面對無法解決的困擾時,在缺乏其他有效應對策略下的一種極端選擇。家長與拒學的孩子在討論這個議題時,應該先探究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上的困擾,充分溝通理解之後,再提出一個在拒學階段,家長與孩子雙方都可以認同與接受的具體上學或復學計畫。(文:心理學人~諮商心理師吳學治/圖:pexels)

如果您對於青少年的拒學議題,想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歡迎來信詢問,我會以最快的速度,回應您的問題唷。EMAIL:s1101s@yahoo.com.tw

『參考文獻』Hans Ek 等人(2020) ,Disabilities Exhibited b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at Refuse to Go to School ,CHILD & FAMILY BEHAVIOR THERAPY,2020, VOL. 42, NO. 4, 268–283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tdujhZ  

 

  • 文章摘要:

1️⃣ 企圖自殺者的認知準備與情緒準備是兩碼事

2️⃣ 瑞典學者對於自殺者生前語言與非語言線索的研究

3️⃣ 面對企圖自殺者,我們還得學習更直觀,更敏銳的評估

 

「自殺的認知想法」與「接受死亡的情緒」可能是兩碼事 

  • 認知的胡同(對自殺的想法) 

長期的情緒或精神疼痛,磨滅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到最後,連要找一個可以的存在,都成了大腦思考上的一大負擔。乾脆,放棄吧!這樣的思維讓大腦逐步掉入一個頑固不靈的思考死胡同,越走越深隧,越走越黑暗。於是,自殺行為,彷彿就成了自殺者在認知想法上唯一的選項了。 

  • 情緒的接受(對死亡的接受) 

企圖自殺者除了會出現常見的情緒失控,情緒崩潰等外顯特質外,還可能在過程中,經歷了看似好轉的「平靜反應」,在自殺前,甚至會展現出「欣慰」與「感激」的反向行為。這象徵著自殺者不只在認知上做好離開的準備,更展現出他們已經為死亡做好了情緒的準備。 

人類演化的目標是避免死亡,死亡,代表結束,代表永遠的失去,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但當一個企圖自殺者已經為死亡做好了準備,在情緒上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甚至能以平靜的情緒來看待死亡的時候,或許才是最危險的時刻。 瑞典學者Patrik Rytterström等人2019年的研究 

Patrik Rytterström等人對自殺者非語言的沉默訊息感到興趣。他們找來了7名護理人員,並要他們回憶自殺成功者在結束生命前的語言與非語言線索,18名自殺成功者生前的種種跡象如下。 

  • 「我很好」的外在表徵 

自殺者以戴面具,玩遊戲的生活型態,企圖以喜樂來傳達內在真實的情緒矛盾。不合理的情緒波動,讓人們在認知上以為他們有了好轉的反應,因為,他們可能變得更健談,更平靜,更滿意。 

  • 失去變好的希望,無力改變現狀是自殺者共同的認知特徵 

不願意接受進一步治療與對未來治療失去希望,透露出了自殺者的無力感,所有的期待都成了無法兌現的安慰。無奈地只能接受自己的狀況,脆弱得連對抗痛苦的本能反應都放棄了。 

  • 自殺前的「平靜」,透露出他們已經為死亡做好情緒的準備 

自殺者在經歷矛盾階段後,他們可能在認知上接受了死亡,並對日後沒有自己的日子,做好可能的規劃與安排。 當平靜的時期突兀地出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時,這可能表明了他們已經在情緒上接受了死亡。 

  • 安排好後事,是該說「再見」的時候了 

自殺者在最後的階段,展現出不可思議的欣慰,在看似很平靜地接受了命運無情安排底下,透露的是他們已經做好了死亡的情緒準備。 

最後的感激,象徵著平靜的道別,就像是日常一般的道別,旁人很難從他們寧靜的表象上,看出結束生命的端倪。 或許,當一個人可以平靜的情緒看待死亡,自殺,最可能發生。 

面對企圖自殺者,我們還得學習更直觀,更敏銳的評估

  • 透過自殺自殺評估工具,探究企圖自殺的語言線索

量化的自殺評估量表,讓我們很快的得知企圖自殺者的認知與自殺的想法。一般而言,只要他們曾經自殺過,或他們已經有了自殺的具體計畫,包括想好自殺地點、以何種手段自殺等,我們就可以把他們列為高危機個案。但是,他們對死亡的情緒,很難從量表的問題與主觀的分數得知。 

  • 培養更多的「直覺」與「主觀感受」,以辨別出企圖自殺者的非語言線索 

Patrik Rytterström等人的研究對象,是專門照護企圖自殺者的專業護理人員,他們除了具備評估個案自殺風險的認知能力外,更多了情緒上主觀的感受與直覺判斷的能力。 

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對企圖自殺者主觀的感受與他們在自殺前所透漏出的非語言訊息,才是評估企圖自殺者是否會採取自殺行動的有效線索。 

一時情緒的激動,可能會導致自殺的衝動行為,但是,能夠平靜的面對死亡情緒,可能才是企圖自殺者最難挽回的局面了。(文:心理學人/圖:Pexels) 

參考資料: 

Patrik Rytterström1*, Mirja Lindeborg2, Sari Korhonen2, Tabita Sellin3,2019, Finding the Silent Message: Nurses’ Experience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receding a Suicide,Psychology, 2019, 10, 1-18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BQynj9  

文章摘要:

1️⃣『被疼惜』與『自我疼惜』,是因應焦慮的最佳策略。

2️⃣英國學者研究定義出『被疼惜感』的身心意涵。

3️⃣在日常生活裡提高『自我疼惜』的五個具體策略。

 

焦慮的時刻,需要的是「被疼惜」的安撫

焦慮,源自於欠缺內在的安全感,「情緒腦」為了撫慰不安全帶來的恐懼情緒,於是下達了「做點事」的僵化指令,傻傻的以為只要做點事,就能降低主人的負面情緒。

焦慮的情緒腦需要的是內在的不安全感得到安撫。要緩和情緒腦的焦慮,重點在於焦慮情緒產生的當下,立即得到有效的安撫,此時,再多認知的安慰,並無法緩和不安的情緒腦。

記得小時候有幾次被嚇哭的經驗,我的外婆總是輕拍我的縮緊後背,嘴裡還嚷囊著:「一二三四,嚇到沒待事」(台語)。每每驚嚇後的驚恐與眼淚,都會被這手勢與咒語當下化散。然而,自從外婆離開之後,每當受到驚嚇之際,只能靠自己的手來安撫不安的恐懼了。

焦慮恐懼的時候,你需要的是被安撫、被疼惜,當得不到別人安撫的時候,該是「自我疼惜」登場的時刻了。

 

當得不到別人的疼惜,就該是「自我疼惜」登場的時刻了

我們可以同理受苦的別人,並在生活裡給予他們特別的溫暖,但卻始終放不過自己,吝嗇給予自己合理的慰藉,甚至怪罪自己、指責自己,這讓我們陷入更焦慮、更無助的局面。

在本文中,我們把自我同情、自我安慰、自我撫慰等的名詞,一律以『自我疼惜』的用語表示,因為我覺得,『疼惜』的台語發音,更能夠傳達對自己夠好的訊息。

Neff(2003)提出一個self-compassion (自我疼惜)的概念,她認為自我疼惜包括「對自己的痛苦保持開放和感動,體驗對自己的關懷和善意的感覺,對自己的不足和失敗採取理解和非評判的態度,並認識到自己的經歷與一般人沒有差異」。(Neff,2003b,第 224 頁)。「自我疼惜還包括在處理個人錯誤、失敗、不足和逆境時以善意、關心和同理心對待自己。它包括三個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自我善良(self kindness)、共同人性(common humanity)和正念(mindfulness)(Neff,2003b)」。

為了把Neff自我疼惜的抽象概念,轉化成日常生活中具體可行的策略行動方案,英國的心理學家在這方面做了一個不錯的研究,正好可以提供我們這方面的訊息。

來自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學者Michelle等人,在2020年做了一個關於自我疼惜的主題分析研究,他們找來了平均年齡為37.65(SD  = 11.27)的176名參與者(女性66.5%;男性10.8%;未提及22.7%)。其中134名(76.1%)的受試者回答了他們對『疼惜感』的理解,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研究。第二階段計有105名的參與者,描繪出自己以往產生『自我疼惜感』的相關活動經驗。

 

「疼惜感」,意涵著心理與生理兩方面的放鬆感

當受測者回答:『疼惜感,對您而言意味的是什麼?』、『您能描述被疼惜的感受嗎?』的問題之後,研究者以主題分析的方式,歸納出『疼惜感』的內涵與意義。

意涵一:『疼惜感』被理解為由內在的和平,知足和安全感構成的彼此平靜,放鬆和放鬆的相互聯繫的狀態。

對我而言,『疼惜感』意味著變得更加鎮定或放鬆,意味著能夠更加緩慢和均勻地呼吸,同時減少消極或焦慮的想法。(女,43)

意味著使自己與自己和睦相處。它涉及將我的意識帶入我的身體,密切注意……任何情緒不適或疼痛的感覺……能夠回到平靜的地方。(女,50)

意涵二:『自我疼惜』普遍的看法是使用正念練習,來安撫自己並獲得內心的和平與滿足。

『自我疼惜』是一種使我感到鎮定,溫暖,安全和放心的孤獨或與周圍環境分離的狀態。(女,62)

『疼惜感』是一種此刻,專注於當前,放鬆了的感受。(男,53歲)

意涵三:『被疼惜』被理解為一種安全感,它是由被愛,關心,接受,理解,聽到,觸摸和擁抱所構成的。特別地,一些參與者描述了他們對安撫的解釋,就像被照顧得像嬰兒一樣。

『疼惜』,就像嬰兒一樣舒服。(女,56)

『疼惜感』,像是從沮喪或焦慮的狀態,過渡到平靜和安寧的狀態。(女,71)

意涵四:『疼惜感』與『自我疼惜』,兩者都涉及到柔情、愉悅與放鬆的身體感覺。

『疼惜感』是一種鎮定,柔軟,不躁動的感受。(女,36歲)

 

「自我疼惜」的具體策略,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尋找疼惜感

當受測者回答:『您過去對於疼惜感、自我疼惜的經驗為何?』的問題之後,研究者歸納出疼惜感與自我疼惜的日常生活經驗主題。

策略一:徜徉在大自然

我當時在鄉間小路上散步。農舍裡出現了許多小貓和貓,其中兩隻打招呼。車道的安靜,鳥的歌聲使我感到安撫,並且對最小的小貓的嬉戲感到好笑。(女,46)

在旅行時,我參觀了蒙古草原。我被群山,冰川岩石和山谷所包圍,我感到一種完全的自由感。它完全美麗,未被人寵壞。我感到敬畏,當月亮升起時感到驚訝。(女,30歲)

策略二:沈浸在熟悉的環境

在家時,我感到很放鬆,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看到了整潔而溫馨的環境……(女,27歲)

美術課是一個封閉的團體,只有幾個人參加了8週的活動……處境類似的熟悉的人。(女,44)

策略三:全神貫注的獨處

我在彈鋼琴。音符,和聲的節奏,全神貫注於一項活動,頭腦的平靜使我感到放鬆和舒緩。(女,46)

下班後我正要回家。我看到一個花園裡種滿了美麗的花朵和一個菜地,顯然是精心照料的。經過一天的工作和享受,我感到平靜,這表明有人對花園的關心和愛戴。(女,46)

策略四:建立連結與人際交流

我和丈夫在家裡的臥室裡,我們躺在床上,進行了親密的交談。我在聽我丈夫講他的感受。我感到被愛,快樂,和平與授權。(女,31歲)

我當時在家工作。我看到我的貓在床上睡覺。我摸了摸他們的皮毛。他們的溫暖[撫慰了我]。我感到安全,快樂和安慰。(女,46)

策略五:身心放鬆

我聽了一段簡短的正念錄音帶,這使我專注於自己的呼吸,它幫助我通過可視化進行了專注。聽完錄音帶後,我感到了力量和鎮定。(女,50)

當我知道我所有的工作和任務都完成了時,我躺在床上,放鬆,聽著音樂,這時我感到很安慰。我又快樂又樂觀。(男,未提及年齡)

 

心理學人:在日常生活場域中,建構一套自我疼惜的活動

焦慮恐懼的時候,你需要的是被安撫、被疼惜,當得不到別人安撫的時候,該是「自我疼惜」登場的時刻了。透過Michelle等人的研究,自我疼惜其實一點都不會太難。

心理學人建議讀者們,不妨每天刻意安排儀式性的放鬆練習,在入睡前、午休時刻、甚至是每一個當下都是可以介入放鬆練習的。

靈魂是單獨存在的,如果人走到終點終究要孤獨,為什麼不選擇現在就開始學習孤獨。心理學人建議讀者,不妨每週刻意安排獨處的時光,嘗試著一個人去看電影、吃西餐等。還記得小時候的秘密基地嗎?那是每個小孩最安適絕妙空間,曾幾何時,當我們的房子變大了,卻再也挪不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嘗試著找尋一個專屬於自己的角落,躺在沙發、只是放空、體驗獨處,就已足夠。

朋友的功能,在於寂寞時的陪伴,每當寂寞來襲,去找找老朋友聊聊吧 ,心理學人建議讀者們,不妨每週刻意的打個電話給許久不見的朋友,每個月刻意與他們見見面、聊聊天。您有越多多年不見的朋友,往後您的人際互動就會越頻繁,每當寂寞來襲之際,請記得您的老朋友,可能也在電話的另一端等待著您的訊息唷。

大自然,是最具療癒效果的禮物,ㄧ生一次攀登「聖母峰」是接近大自然,每週一次健走「十八尖山」,也是接近大自然。如果您願意,每天傍晚在鄰近的公園,也都是親近大自然的絕妙體驗。

當我們的年紀還小的時候,總是相對容易得到大人們的疼惜,疼惜著我們身上的傷、也安撫著我們心裡的傷,『疼惜』對小孩而言,就是安全感與依附感的基礎。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以為自己可以獨立、可以面對成長過程裡的種種挫折,其實,內心的脆弱往往以焦慮、憤怒甚至憂鬱的姿態呈現,其實,很多的時候,我們只需要『被安撫、被疼惜』。我依然記得外婆當年安撫我的感受,不只被安撫、更多被疼惜,當外婆不在了,脆弱的內心除了期待『被安撫』外,更需要學習『自我疼惜』的技巧了。

對於目前正處於焦慮或憂鬱的個案而言,心理學人在諮商的時候,總是建議他們一週至少來諮商一次、去SPA一次,嘗試著結構性的獲得心理與身體的放鬆,進而達到自我疼惜的效果。

對於自我疼惜的方法,您有什麼獨特的見解,心理學人認為,只要能得到心理放鬆的平靜感與身體輕盈的愉悅感的「合法」行動,都是自我疼惜的好方法。Michelle這篇文章提醒了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發出身體與心理『疼惜感』的活動,都是直得我們去嘗試的的,如果您還沒有找到更好的策略,參考一下本文所提出的五個具體策略吧。(文:心理學人吳學治)(圖:Pexels)

參考文章:Michelle C. L.等人(2020),Soothe ourselves in times of need: A qualitativeexploration of how the feeling of ‘soothe’ isunderstood and experienced in everyday life,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 93, 587–620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森林中遇見黑熊的威脅性,遠遠高於失去一份穩定的工作。

 

但是,我們的大腦在面對可能失去一份工作,與面對一隻黑熊的恐懼,竟然是一樣的強烈。

 

傻傻的情緒大腦,只會感受到恐懼的威脅,但無法區分黑熊與失業的危機程度。

 

傻傻的我們,竟然也允許可能失去工作這種恐懼,轉化為壓力,持續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蔓延......。

 

(文:心理學人 / 圖:Pexels)

 

pexels-photo-526081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7324046_749631928804588_3618347455382290432_n  

 

面對壓力,你可以放手讓腎上腺髓質素組成的特種部隊,擔任身體的抗壓先鋒,而你要做的是【接受壓力的身體感受】。接下來,你應該終止腎上腺皮質素組成的後勤部隊過度動員,這時你要做的是【停止壓力的情緒蔓延】。這是一種對策,更是一種選擇……。

一、有了壓力,生命才有意義

壓力,是一種任何的改變造成的自然結果。當太陽暖化了局部的空氣,暖空氣受壓而膨脹、而上升,冷空氣相對地往下降,於是,大地就有了風的循環。

水蒸氣在高空中凝結成小水滴,小水滴相互碰撞、結合,當空氣承受不了水滴的重量壓力時,大地就有了雨的降臨。想想看,當大地沒有了壓力,無風無雨的大自然,如何生化出地球上的萬物,那大地還會美麗嗎?

生活裡的壓力事件,也是增進人類多元生活的動力,如果生活中沒有任何壓力,就如同大地沒有了壓力,那樣的人生豈不無聊,何來意義?
當然,難以抗拒的日常壓力,確實會擾亂了我們原本平靜的身心狀態,在無法改變外在情境的前提下,想要成功適應壓力,打一場成功的抗壓戰爭,就成了一個我們可以學習的策略了。

二、身體與生俱來的抗壓軍團

人類的身體數萬年以來,演化出一種因應壓力的自然機制,這個機制從遠古時代使用至今,隨著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到現今的科技資訊文明的變遷,此一身體機制始終以不變的模式,來協助人們因應生活的壓力。

【腎上腺素】就是人類因應壓力的一種自然機制,ㄧ般人所了解的腎上腺素,其實可以分為兩類。

(ㄧ) 特種部隊:【腎上腺髓質素】

腎上腺髓質素的功能,在於面對生活中的緊急壓力事件,當壓力或恐懼的事件來臨,身體會自動分泌腎上腺髓質素,這時心跳會變快、血壓會上升、四肢肌肉會緊繃,所有身體狀況的改變,就是為了要因應緊急的外在事件。或戰鬥、或逃跑,甚至直接裝死,這些緊急反應都需要身體及時產生大量的能量才能完成。狗急跳牆,就是腎上腺髓質素讓狗的身體肌肉瞬間產生大量的能量,跳過高牆、躲避危險。

腎上腺髓質素就如同軍隊中的特種部隊,它的優勢在於作戰的反應時間快速、殲滅敵軍的效率極高,但是,特種部隊的人數有限,無法打長期戰爭。應付緊急事件需要大量的身體能量,受限於身體能量的有限性,於是,狗急跳牆通常只會發生在少數極端的壓力情境下。

(二) 後勤部隊:【腎上腺皮質素】

當緊急事件結束,警報系統解除,特種部隊髓質素便完成了它應有的任務,這時人體就應該回到休戰時的平靜狀態。就自律神經的觀點而言,緊急事件啟動的交感神經,而當事件結束後,就是副交感神經登場的時機了,這時原本高漲的血壓、快速的心跳、緊繃的肌肉,就會隨著副交感神經的啟動,而自動舒緩下來。

但是,如果身心系統在緊急事件結束後,依然持續感受到壓力,特種部隊腎上腺隨質素這時就得鬧罷工了,因為,它們雖然速度快、戰鬥力強,但是兵力有限,無法進行持久的消耗戰。那怎麼辦呢?別擔心,後勤部隊腎上腺皮質素會來接手後續的工作。腎上腺皮質素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皮質醇,或者稱為「壓力賀爾蒙」,它的功能在於處理生活裡的慢性壓力。

腎上腺皮質素如同軍隊裡的後勤部隊,優勢在於部隊人數較多,當前線的特種部隊耗盡之後,只好由它們接手擔當持久消耗戰的任務了。

然而,過多的皮質素會增加人體胃酸的分泌並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長期的身心壓力促使大量游移的後勤部隊在身體裡流竄,進而到處佔據身體的每個器官與角落。當太多的後勤部隊囤積於胃部,擾亂了胃部原住民的正常生活模式,於是,胃部開始出亂子。當過多的後勤部隊在肝臟紮營時,原本過著正常生活的肝臟原住民開始手足無措,於是,肝臟的問題就自然產生了。持續的身心壓力,讓身體產生出更多的皮質素,接下來,就是當年何進邀請董卓軍隊入洛陽,讓東漢的局面每況愈下的畫面了。

三、打一場成功的抗壓戰爭

「善用身體的自然機制,來應付日常中不可避免的壓力,始終是人類因應壓力最佳的策略。」但自以為聰明的我們,老是以違反自然、緣木求魚的技巧試圖逃離壓力的牢籠,到後來搞得壓力越來越多元、身體越來越糟糕。為了有效打一場成功的抗壓戰,心理學人提供兩個順應自然機制的壓力因應戰略模式。

(一) 允許特種部隊去打成功的戰役:【接受壓力感受】

身體一旦感受到緊急壓力,特種部隊腎上腺髓質素的自然運作歷程,可能會讓我們的身體不舒服、心理不愉快,但這是自然的結果。當心跳、血壓、肌肉緊繃造成的不適感,隨著緊急壓力事件的消逝而減緩時,一切的恐懼、焦慮與不安的情緒都會過去的。你可以選擇單純去感受這些不適感,但不要企圖給予不舒服的感受,扣上任何負面情緒的帽子。體驗與接受它們,它們就會自然地過去,試圖以自我防衛機制去抗拒,往往會衍生出更多負面的情緒。

(二) 終止後勤部隊的過度動員:【停止壓力蔓延】

當緊急壓力事件結束時,不妨啟動大腦前額葉的認知功能,努力提醒自己,壓力的來源已經不見了,身體與心理無須再過度反應了。

現代人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當壓力事件結束之際,大腦老是無法喊停,無法成功的下達休戰的命令,於是,造成皮質素後勤部隊傻傻地持續無謂的奮戰,最後造成了更多身體器官的損壞。

面對壓力,你可以做的是【接受壓力的身體感受】、【停止壓力的情緒蔓延】,這是一種對策,更是一種選擇。下一次,當壓力事件來襲之際,選擇單純的接受身體的不適感;當壓力事件結束之際,選擇相信壓力事件已經結束、並且以平靜地態度面對抗壓之戰的結束,【轉念與放下】,可能是比較理想的實際做法。人活在世上,壓力事件無所不在,在了解身體因應壓力事件的機制後,期待你我的壓力情緒會調適得更好。 (文:心理學人)

【當您的『讚』,出現在心理學人紛絲專頁的時候,心理學人知道您喜歡這篇文章;當您透過『分享』,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您其他朋友,心理學人於是知道,這篇好文章可以跟好朋友分享。好的文字,值得您按個『讚』,好的觀點,期待您與好朋友......『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intaiwan/

【也同時歡迎您到 https://medium.com/@s1101s
的網頁 來閱讀心理學人的其他文章唷】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了壓力,自然會有「疾病」

 

 

一、急性壓力與慢性壓力

 

當我們面臨急性壓力之際,在身體擔任特種部隊的腎上腺

髓質素會負責啟動抗壓戰鬥,好讓人體脫離急性壓力的危

機。但是,當壓力事件過去,身心如果還依然持續承受壓

力之時,這時就得由身體的後勤部隊腎上腺皮質素來接續

作戰了,這部分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有提過,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參考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因應壓力有一套,打一場成功

的抗壓戰爭。本文的重點在討論慢性壓力與各種疾病的關係。

 

二、再談「腎上腺皮質素」

 

腎上腺皮質素又可稱為皮質醇壓力賀爾蒙,它的正向作

在調節身體各部位可以用來抗壓的能量,例如使心跳加

速、呼吸加速、血壓升高等作用,好讓人體可以應付慢性

而持續的壓力。

 

腎上腺皮質素,就是一種類似膽固醇的化學物質,我們很

孰悉類固醇之類的藥物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副作用,而人

體內自產的皮質醇也一樣會對人體產生許多不良的負向作

。慢性壓力若無法及時終止,腎上腺皮質醇就會持續分

泌,它所帶來的副作用就會導致許多疾病的產生。

 

 

 

三、慢性壓力導致的疾病

 

(一) 糖尿病

長期壓力下,身體必須要有足夠的葡萄糖來提供能量,而

這些過多的葡萄糖自然導致血液裡的血糖變高,初期會造

成肥胖,長期下來就容易造成糖尿病了。

 

(二) 向心型肥胖

向心型肥胖就是身體的脂肪從人體的四肢往臉部、腹部與

背部集中的一種肥胖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是一

種身體自然的防衛機制,當人體啟動戰或逃的機制對抗壓

力之際,為了讓動作更快速、更敏捷,手腳四肢的脂肪自

然得加速分解,而多餘的脂肪就只好往與戰鬥或逃難的無

關部位,臉部與腹部集中了。

 

(三) 免疫反應降低

人體在壓力情境下啟動戰或逃的反應,這時身體為了有效運

用身體能量資源,於是自動先關掉與戰或逃無關的免疫系統

功能,如此長期下來,自然造成人體免疫功能低落的現象。

 

(四) 胃潰瘍

壓力情境導致免疫系統的失常,其中包含身體的好菌對幽門

桿菌的擊破能力,幽門桿菌引起的胃潰瘍、胃痛,總是在高

度壓力時期更加嚴重。

 

此外,當我們的胃裡出現一些小損傷、小傷口的時候,前列

腺素會負責修補胃裡的小傷口。但當腎上腺皮質素過多的時

候,就會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最後使得胃裡的小潰瘍無法

得到修復,胃潰瘍愈發嚴重。

 

(五) 拉肚子

壓力持續啟動交感神經系統,加速了大腸運作機制,當消化

物快速通過大腸,水分得不到充分的吸收,這時充滿水分的

消化物排出體外,造成下痢。這也說明了人在面臨考試、比

賽、上台演講等壓力事件時,總是容易會有拉肚子的現象。

 

(六) 便祕

相對於拉肚子的原因,當壓力啟動交感神經系統時,這時小

腸的運作機制反而受到抑制。在人體面臨急性壓力的情況下

,與戰或逃無關的小腸消化功能,自然相對地受到抑制,消

化功能變慢,排便次數減少,便祕自然形成。

 

(七) 身體水腫

面臨急性壓力的時候,腎上腺皮質素會抑制腎臟的功能,停

止體內尿液的產生,這時體內過多的水分自然隨著循環系統

進入到各個地方,造成身體局部的水腫現象。

 

 

慢性而長期的壓力對身體不只造成了上述的疾病,其他像是

偏頭痛、肩頸痠痛等文明症狀,也是因為壓力導致的血液循

環不良所造成的現象。面對長期又難以避免的壓力,現代人

可得好好學習一套適合自己的解壓技巧,以免日後被疾病擊敗。

(諮商心理師 吳學治)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應壓力有一套,打一場成功的抗壓戰爭 

 

 

一、有了壓力才有意義 

 

壓力,是一種任何改變造成的自然結果。當太陽暖化了局部

的空氣,暖空氣受壓而膨脹、而上升,冷空氣相對地往下降

,於是,大地就有了風。水蒸氣在高空中凝結成小水滴,小

水滴相互碰撞、結合,當空氣承受不了水滴的重量的壓力時

,大地就有了雨。當大地沒有了壓力這個東西,那大自然還

會美麗嗎? 

 

生活裡的壓力事件也是增進人類多元生活的動力,如果生活

沒有任何壓力,就如同大地沒有了壓力,那樣的人生豈不

無聊,何來意義? 

 

 

二、身體的抗壓軍團 

 

人類的身體數萬年來已經演化出一種因應壓力的自然機制

,這個機制從遠古時代使用至今,隨著農業文明、工業文

明到現今的科技資訊文明的變遷,此一機制始終以不變的

模式協助人們因應生活的壓力。 

 

「腎上腺素」就是人類因應壓力的一種自然機制,ㄧ般人

所了解的腎上腺素,其實可以分為兩類。 

 

(ㄧ) 特種部隊:腎上腺髓質素

腎上腺髓質素的功能在於面對生活中的緊急壓力事件,當

壓力或恐懼的事件來臨之際,身體為了緊急應付外在環境

會自動分泌髓質素,這時心跳會變快、血壓會上升、四肢

肌肉會緊繃,所有的身體準備就是為了在壓力狀況下的緊

級反應。狗急跳牆,就是腎上腺髓質素的功勞。

 

腎上腺髓質素就如同軍隊中的特種部隊,優勢在於作戰的

反應時間快速、殲滅敵軍的效率極高,但是,特種部隊的

人數有限,無法打長期戰爭。 

 

(二) 後勤部隊:腎上腺皮質素

 

當緊急事件結束,警報系統解除,特種部隊髓質素便完成

 

了它應有的任務,人體便回到止戰的和平狀態。如果身心

 

系統這時候還是持續感受到壓力,那就得由腎上腺皮質素

 

接手了。皮質素的功能在處理生活裡的慢性壓力,這就是

 

我們所熟知的皮質醇,或者稱為「壓力賀爾蒙」。過多的

 

皮質素會增加人體胃酸的分泌並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

 

腎上腺皮質素如同軍隊裡的後勤部隊,優勢在於部隊人數

 

較多,當前方的特種部隊耗盡之後,只好由後勤部隊擔當持

 

久消耗戰的任務了。 

 

然而,當壓力事件結束後,如果身心依然感受到強大的壓力

 

,在身體裡大量游移的後勤部隊,只好到處佔據身體的每個

 

角落。當太多的後勤部隊囤積於胃部,擾亂了胃部原住民的

 

正常生活模式,於是,胃部開始出亂子。當過多的後勤部隊

 

在肝臟紮營時,原本過著正常生活的肝臟原住民開始手足無

 

措,於是,肝臟的問題就自然產生了。 

 

 

 

三、打一場成功的抗壓戰爭

 

 

「善用身體自然的機制,來應付日常中不可避免的壓力,

 

始終是人類因應壓力最佳的策略。」但自以為聰明的我們

 

,老是以違反自然、緣木求魚的技巧試圖逃離壓力的牢籠

 

,到後來搞得壓力越來越多元、身體越來越糟糕。為了有

 

效打一場成功的抗壓戰,心理師提供兩個順應自然機制的

 

壓力因應戰略模式。

 

 

 

(一) 允許特種部隊去打成功的戰役

 

體驗與接受緊急壓力所引起的負面情緒,包括焦慮、憤怒

 

、恐懼甚至忌妒,不要愚昧地去否認它們的存在,因為,

 

這是自然的機制。體驗與接受它們,它們就會自然地過去

 

,試圖以自以為聰明的自我防衛機制去抗拒,往往衍生出

 

更多面向的負面結果。

 

身體一旦感受到緊急壓力,特種部隊腎上腺髓質素的自然

 

運作可能會讓我們的身體不舒服、心理不愉快,這是自然

 

的結果。下一次面臨緊急壓力的時候,不要企圖為了心跳

 

忽然加快所造成的不舒服感受,扣上任何負面情緒的帽子

 

,找尋任何負面情緒的理由,當心跳因緊急壓力事件的過

 

去而減緩時,一切的恐懼焦慮不安都會過去的。

 

 

 

(二) 終止特勤部隊的過度敏感

 

當緊急壓力事件過去的時候,不妨同時啟動大腦的前額葉

 

,努力告訴自己壓力的來源已經不見了,身體與心理無須

 

再過度反應了。現代人最常出現的問題,是當壓力事件過

 

去時,大腦老是無法喊停、無法成功地對特勤部隊下達止

 

戰的命令,造成特勤部對傻傻地持續無謂的奮戰。下一次

 

當壓力事件的源頭過去之際,記得要努力地提醒自己,命

 

令身體的後勤部隊腎上腺皮質素即時收兵,這樣就可以避

 

壓力賀爾蒙持續的在身體裡運作。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心轉換技巧:學習面對當下的情緒痛苦   

       

大腦的情緒陷阱

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承擔痛苦的機會,這大多來自於外在事件與內在

預期的落差所造成的負面感受,痛苦,尤其是所有負面感受中最顯著

與最常見的一種情緒。當我們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同時,我

們在「認知」上是認同與接受了人生苦多於樂的事實的,但我們的「

情緒」卻始終無法接受與預期落差時所自然而然產生的痛苦「感受」

。為此,我們還會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異於常人的「行為」模式以降

低痛苦的感受。

 

負責情緒運作的大腦往往基於「趨樂避苦」的原則,以快速、扭曲的

方式阻斷了各種表面上痛苦,試圖以各種千奇百怪的手段來抑制自然

而然的痛苦,為了只是降低當下痛苦的感受。有趣的是,當表面上的

痛苦被我們以另一種暫時的好轉情緒取代時,我們好像真的暫時斬斷

了當下痛苦的蔓延,表面看來上大腦好像成功了,但實質上卻把我們

日後情緒的發展給搞混了;短期看來大腦好像得逞了,但長期看來卻

是逐漸在建立一個更扭曲、更不可控制的情緒大腦迴路。

   

錯誤的情緒應對方式

例如,一位個性內向害羞的小男孩,為了打進小四男同學的人際圈,避

免被排擠的情緒壓力與痛苦,自己發展出一套假裝外向的行為模式,對

外都以誇大、虛假而吸引人的言談試圖引起同學的注意,一開始,他成

功了,同學被他的故事吸引而圍繞著他,著實大大降低小男生的人際壓

力與痛苦。內在的完美主義讓他在日後得花更多的注意力在支撐這虛假

的人際向度,久而久之,上課也無法專心了,大腦裡老是估量著下課時

要如何以更聳動的故事來引起同學的注意。偶有一兩次被同學直接而無

情的拆穿杜撰的故事情節,極度的人際窘困感衍生出一股強烈的罪惡感

,他不知道是哪裡做錯了,但罪惡感卻成為日後影響他最大的負面情緒。

   

人際壓力與情緒的痛苦是小男孩一開始應該要去面對的情緒,大腦基

樂避苦的原則,他選擇以不適當與不直接的行為因應方式暫時去減緩

來自於人際排擠的痛苦。不真誠的人際關係是最難以持久的行為樣態,

小男生日後不僅為了不真誠導致更多的人際排擠,一種時時要抑制罪惡

感的莫名焦慮也從此跟隨著他…。

簡報1.jpg

 

身心轉換技巧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應該承受的痛苦時,我們應該適度地去面對

那種痛苦、感受那種痛苦、散化那種痛苦。面對、感受與散化無法避

免的痛苦是可以透過學習的,以下提供一種身心轉換的方式給各位參考。

 

「身心轉換技巧」主要用意是把轉化與再詮釋身體疼痛的概念運用於心理

感受的層次上,換言之,當你可以把身體上的疼痛解釋為只是一種感覺

時,你就可以把心理的痛詮釋為只是一種感受。催眠之所以可以控制疼痛

,就是利用心理學上「心理暗示」的原理,這時候大腦前額葉啟動了高級

認知的功能,成功地把身體痛苦的感覺詮釋為只是一種感覺,讓身體機能

回復到單純感受的最原始狀態。心理上的痛苦同樣也可以透過這種轉化與

再詮釋的原理,讓心理回到單純感受的最原始狀態。當我們的心理遭遇痛

苦襲擊之際,啟動前額葉的功能,不斷告訴自己這只是一種感受,面對這

種不舒服的感受、覺察這種不舒服的感受,直到你的心理不再出現任何痛

苦的感受為止,這時候痛苦的能量即可消退而去。

 

身心轉換的具體練習
 

你可以用你的右手拇指與食指用力擰自己的左手臂,當然你的左手臂會感

到疼痛,這時,在心裡告訴自己「面對」那種痛、「感受」那種痛,這時

手指再多施加點力道,同時把注意力放在被擰壓的手臂上,這時,當你用

更多的注意力關注痛點時,告訴自己這只是一種被擠壓的感覺,有點灼熱

、有點麻痺的感覺罷了,而這不是痛。當你持續練習這個程序的同時,你

已經成功說服自己面對痛苦、感受痛苦;當你可以把手臂上的痛成功地詮

釋為只是一種被擠壓的感覺、一種灼熱而麻痺的感覺時 你已經可以成功

地「散化」掉原本左手臂上的痛苦了。
 

內在情緒的痛苦一如身體上的痛苦,面對它、感受它,過程雖然會痛、會

不舒服,但至少你用直接而正確的方式在經歷人生中必然的不順遂;內在

情緒的痛苦一如大腦裡的電流痕跡,散化過後就會以另一種正確的型態呈

現。我們應該學習去承擔當下應有的痛苦,面對問題而學習以更直接、更

有效的行為因應模式,才能避免日後盤根錯節的情緒所衍生出的更種負面

情緒。

 

(圖片來自於網路)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進化工法  

情緒進化工法

擺脫原始情緒枷鎖、建構一套隨著人類發展而持續進化的情緒運作機制

 

 

為什麼情緒要進化?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科技與生活的進化正在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前進,並造成人類生活型態的多元改變,而影響人類內在情緒的機制卻還老是停留在原始時代的運作模式,這種外在進步、內在原始的情緒模式讓現代人因情緒壓力導致的心理、家庭與社會問題更加多元而複雜。

 

 

擺脫原始大腦控制的情緒陷阱

 

戰鬥逃跑裝死這三種原始適應環境的情緒幾千萬年來未曾隨著人類大腦前額葉的進步而進化,相反的,在高度情緒壓力的生活情境裡,這三種原始情緒的反應衍生出更多不當的適應模式,讓現代人的情緒更加混亂而複雜。想想看,在你一天的情緒行為模式裡,是否都與這三種原始情緒行為有關?                            

 

                     

 

學習情緒進化工法與技巧改善情緒壓力大腦

 

人的情緒是由大腦引起的,要改善情緒就得從根本的大腦神經改造著手。學習情緒進化工法與技巧,你不只能了解情緒大腦的運作機制、擺脫原始情緒大腦的枷鎖,也能運用催眠技巧引發出的超級放鬆來進行情緒進化工程,有效減緩日常生活裡的情緒壓力。

 

 

建構全新的情緒進化機制              

透過心理諮商的晤談與情緒進化工法具體的訓練步驟,讓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學會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縮短痛苦、焦慮與憂鬱感,延續生命裡     快樂與喜悅感,建立正向的人生觀。   

 

 

 

整合多元理論心理諮商技巧

擺脫原始情緒模式   建構進化情緒機制

情緒進化工法整合催眠技巧、行為學派、認知神經心理學、神經語言學等多元學說與技術,輔以專業的心理諮商,在課程與療程結束後即可感受到內在情緒的穩定性,擺脫原始情緒的魔咒、建構進化的情緒機制。透過日常生活裡持續的情緒練習,每個人都能達到情緒的進化。

 

如果您有情緒困擾上的問題,歡迎洽詢指教。 

聯絡方式

電話:0920-083-462

信箱:s1101s@yahoo.com.tw

服務地區:桃竹苗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下放鬆與情緒轉移技巧  

 

當你第一次看到上圖時,你看到的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圖像呢?如果是動態的,那恭喜你的視覺是正常的,如果是靜止的,那你再嘗試的數一下途中的黑點看看,假若還是靜止的,那證明你有非於常人的能力。上圖是一張網路上極為普遍的視覺錯覺圖,之所以稱為錯覺,就代表凡是一般人都會產生錯覺的影像,圖看起來是動的,其實,圖是不動的。

我們先把心理學上的知覺的議題轉移到情緒的議題,上圖其實是張靜態的圖,如果你的錯覺正確的話,試著找出讓圖像靜止的技巧,當你發現了方法進而能使動態圖轉成靜態圖的時候,證明你當下的情緒已經穩定下來、平靜下來了。這與當下的放鬆與情緒轉移的道理是一樣的,一旦你找出可以當下平靜與轉移情緒的訣竅並透過此一方法可以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時,你會發現,原來你也可以不那麼生氣、不那麼焦慮與恐懼了。

把你的注意力停留在任何一個黑點上,你會發現圈圈不再旋轉了,再多做幾次的練習後,你的注意力就逐漸能專注,如果當下再配合腹式呼吸的放鬆,那就能到專注與放鬆同時存在的催眠狀態。視覺如此,人的情緒也是如此,下次當你覺得憤怒或心煩的時候,不彷看看上圖,透過外界知覺上的專注會讓你暫時擺脫憤怒或焦慮的負面情緒喔。等你把這個模式習慣化之後,試著把這種感覺運用到日常生活的情境裡,一個控制負面情緒很簡單的方法,就是當情緒上來的時候立馬暫時停止呼吸一下下,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先,把注意力專注在氣的流動冥想上,很快的你的負面情緒會變成靜止的,當你習慣這個模式之後,你就愈能控制負面情緒,當你愈能控制負面情緒之後,你的正面情緒必然愈多。

趕緊再看看上圖吧,學習透過外在具體視覺的練習轉移到內在情緒的放鬆與轉移技巧,習慣之後你的生活會更加美好。(諮商心理師 吳學治)

(圖片出自於網路)

 

 

 

 

文章標籤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