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是延續個人生命的重要基礎,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具備可以融入群體生活的基本技能。但當一個人縱使費盡心思,也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同;縱使奉承獻媚,也時常被大多數人排擠的時候,設法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在的局外人』,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方式。讓芬蘭的科學家告訴你,群體裡自在的局外人,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這麼糟。
ㄧ、群體與人際關係
自我與人際,是影響人類發展兩項最重要的課題。就演化的觀點分析,人類為了滿足活下來的基本需求,於是不斷地強化自己,讓自己比其他人有更多可以活下來的技術。為了彌補自我先天上的不足,於是開始與其他人合作,好讓自己所處的群體比其他群體有更多可以活下來的能力。從自我走向群體,是人類發展的自然路徑,也是人類從小到大一生中必須要不斷學習的課題。
然而,當自我的發展與群體的利益產生了矛盾與衝突,我們該如何在滿足活下來的基本需求下,同時又能夠兼顧到群體的利益,以求得在群體裡一個安穩的位置呢?這對於身為群體中一員的我們而言,無疑是一個關乎自己在群體地位的重大議題。
二、群體裡的局外人
『合群』,是人類持續演化出來的特徵,雖然群體讓我們可以活得更安全,但個人也必須付出不少的代價。融入群體的代價象徵著自我的利益在某種程度上必需被犧牲,委屈求全可以換得群體的支持與保護,這算是值得的自我犧牲。但是,有少數的個體無論如何努力,始終還是被群體排斥在外,我們暫且稱呼這群人為『局外人』。
三、芬蘭學者Riikka Korkiamäki 對於局外人的相關研究
(一)研究過程
Riikka Korkiamäki 等學者,從芬蘭的兩個大城市中選取兩個學校,並從中挑選中產階級的學生,年紀介於11歲到16之間,其中包含70個女孩與56位男孩,合計126位青少年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者以非結構的訪問方式收集受試青少年相關人際問題,再經由質性分析後,得出126名青少年的人際模式。
在126名參與者中,有42人描述了他們在同齡人中被排斥或排斥的主觀經驗。在這個研究中,42位具有被排斥的青少年被定義為『局外人(outsiders)』,當然,這只限於這個研究的立場,不代表這42位青少年的整體形象。
Riikka Korkiamäki 等把這42名局外人分成四種不同類型:
(1)感到稍微被拒絕:基於外表、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而不被大多數的同伴認同,或者自覺因上述外表因素而感到或預期會被拒絕的青少年,在這個研究中,這一類的青少年有11位。在此,我們把這群人暫時稱為【失落者】。
(2)被忽略:受到同伴團體的忽略,但沒有嚴重到被機端得排擠或霸凌者,這一類的青少年有10位。在此,我們把這群人暫時稱為【寂寞者】。
(3)曾被霸凌者:曾經被群體成員霸凌或欺負者,這一類的青少年4位。在此,我們把這群人暫時稱為【淒慘者】。
(4)自許為邊緣人:主動選擇站在主流團體之外,自己認為自己一向是團體的局外人,這一類的青少年有17位。在此,我們把這群人暫時稱為【孤獨者】。
(二)研究結果
所有四類的局外人都會感到悲傷、受傷和缺乏快樂,它們或多或少都會主動避免與群體裡的其他人接觸。
(1)【失落者】表現出最多的不滿與憤怒、在群體裡感到最大的傷害,同時也最會避免與同伴接觸。
(2)【寂寞者】在四類局外人中,表現出最嚴重的寂寞感、與最低的群體夥伴感、與最缺乏同伴的支持感。另外,被忽略者與失落者一樣,表現出最多的無聊感與失去對同伴的興趣。
(3)【悽慘者】幾乎經歷了所有負面的情緒,他們感到最悲傷、最無助,與被忽略者一樣,表現出最低的自尊。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四組局外人中,唯ㄧ表現出有復仇的想法、甚至出現自殺意圖的一群人。
(4)【孤獨者】的人數最多,縱使他們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孤獨寂寞的成員,但是他們所表達出的情感壓力最小。它們多半是故意退出占主導地位的青年文化,但是這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單一群體外的同伴朋友。自在的局外人,無法認同群體的共識,但具有自己獨特的思維。
(三)自認為局外人的孤獨者,可能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糟
四類局外人在團體裡的人數比例為0.33,四類的比率如下:(1)失落者佔0.09%(2)寂寞者佔0.08%(3)悽慘者佔0.03(4)孤獨者佔0.13。審視一下你當前所處的團體,看看你的群體裡局外人的比率與本研究是否具有相似之處,或許10個人的群體中,你很容易找出一兩個孤獨者。
ㄧ般而言,孤獨者的寂寞感最低、完全不會低自尊、受害感最低、最不會悲傷、最不會對群體感到絕望、比較不會表現憤怒。也不至於對同伴失去興趣,不會感到缺乏同伴支持,而具團體意識與同伴精神。
四、不被主流接受,那就學習當個『自在的局外人』吧
心理學人在此還是要再次的強調,群體,是延續個人生命的重要基礎,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具備可以融入群體生活的基本技能。卡內基曾說:ㄧ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與處世計巧。
然而,如果一個人無論付出多少努力,在群體裡仍舊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與其淪為群體的失落者、寂寞者、甚至悽慘者,不如學習當個自成一格的『自在的局外人』,至少這是上述四類局外人中,相對優雅的孤獨者。
要想在群體裡成為一個自在的局外人,心理學人認為應該具備的下列的特質,而這也是局外人要想成為『自在的局外人』應該努力的方向。
(一)同理與尊重
自在的局外人未必認同群體的大多數人,但是他們尊重群體的每一個人。
(二)自信與能力
群體的大多數人未必認同自在的局外人,但是他們始終堅持做自己。
(三)彈性與投入
自在的局外人有著我不犯人、人不犯我的群體思維,而且保有與其他人共同合作的空間。
自在的局外人在群體中不趨炎附勢、也會不落井下石;不霸凌別人、同時也知道如何避免自己成為被霸凌的對象;擁有群體共識,可以適時地展現自己又能與他人合作。
群體,是延續個人生命的重要基礎,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具備可以融入群體生活的基本技能。但當一個人縱使費盡心思,也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同;縱使奉承獻媚,也時常被大多數人排擠的時候,設法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在的局外人』,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方式。(文:心理學人)
【當您的『讚』,出現在心理學人紛絲專頁的時候,心理學人知道您喜歡這篇文章;當您透過『分享』,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您其他朋友,心理學人於是知道,這篇好文章可以跟好朋友分享。好的文字,值得您按個『讚』,好的觀點,期待您與好朋友......『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intaiwan/
【也同時歡迎您到 https://medium.com/@s1101s 的網頁 來閱讀心理學人的其他文章唷】
參考資料:
Riikka Korkiamäki(2014) ,Rethinking Loneliness—A Qualitative Study about Adolescents’ Experiences of Being an Outsider in Peer Group ,Open Journal of Depression, 2014, 3, 125-13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