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與惡】應思悅:「哈、哈、哈,沒事、沒事...」。

 

談正向女神的正向之路。

 

應思悅哈哈哈.jpg

 

「哈、哈、哈」,「沒事、沒事、沒事」,除了樂觀快樂的「急救包」之外,樂觀快樂的「唯他命」「基本功,也是我們應該向正向女神應思悅好好學習的正向心理特質。 

 

 

一、樂觀快樂的「基本功」:愉悅、參與、意義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是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創始者,他認為樂觀快樂有「愉悅」、「參與」與「意義」三個元素。 (Seligman所使用的Happiness一詞很容易被華人誤以為只是中文快樂的概念,故本文以「樂觀快樂」來詮釋Happiness) 

 

 

招式一,「愉悅  

做一件可以讓你感覺到快樂的事情。 

應思悅,光是哈哈哈,就可以讓她很開心了,當然,開店,賣飲料也是讓她快樂的事  

打電動遊戲會讓精神科醫師林一俊感到快樂,去小酒吧喝酒,也是他與王赦開心的事。 

 

 

招式二,「參與 

投入一段人際關係、投入一項工作或事業。 

 

應思悅一開始就很投入與李大芝之間的房東房客關係,主動而無條件的關懷打開了李大芝原本封閉的心房。隨著兩人彼此了解,彼此扶持,兩人也從老闆員工的關係,最後昇華到家人關係。 

 

此外,應思悅也十分投入對家人的關係,尤其是對弟弟的不離不棄,更是投入參與關係的典範。             

 

 

招式三,「意義 

找尋並忠於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 

 

對應思悅而言,家人是最具意義的,持續地投入與家人間的關係,讓她覺得有意義,就因為有意義,讓應思悅更願意去改善與家人間的關係。 

 

此外,李大芝最後決定回到新聞媒體介工作,王赦最後也回到人權律師工作,媒體與人權,就是他們的意義。 

 

學會三招基本功,保證讓你玩樂當練功,做人能成功,生命更用功。 

 

 

二、樂觀快樂的急救包:挫折時的自我暗示 

  

情緒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是由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E.Singer)兩位心理提出的情緒理論。他們認為個人的情緒是由「生理的感受與「認知的解釋」兩個因素決定。

 

對任何活著的人注射腎上腺素,都會引起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的一般生理反應,而這些現象就是興奮或憤怒的生理反應 

 

我們的大腦到目前為止可以體驗到心跳加速的不適感受,而無法精準的區分「興奮的心跳加速」與「憤怒的心跳加速」之間的差別,血壓亦然。至於,我們想要體驗哪種情緒,就看我們當下的認知怎麼去解釋。當我們把心跳加速的生理感受歸因於興奮,我們就得到「興奮的情緒感受」;歸因於憤怒,我們就會得到「憤怒的情緒感受」。 

 

歸因,可以是一種選擇;而樂觀的想法,就是一種正向的心理暗示。 

 

為什麼應思悅要選擇在店門口高喊「哈、哈、哈」? 

因為這樣會引發她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的生理反應。 

 

那,為什麼應思悅會說「沒事、沒事、沒事」? 

因為這樣會讓她把不愉快的生理感受,歸因於沒事,沒事 

 

原來,「哈、哈、哈,沒事、沒事、沒事」這個自我暗示口訣,是有心理學的基礎的,下一次,當我們的情緒需要急救的時候,不妨拿來應急一下吧 

 

 

三、樂觀快樂的唯他命:有氧運動 

 

正向女神應思悅還有個獨家的絕招:「有氧運動」。 

 

中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進行30分鐘的快速健走或慢速跑步時,大腦內會分泌啡及多巴胺這兩類賀爾蒙,正是讓我們產生情緒舒壓正向寧靜的天然泉源別只是把運動當減肥,舒壓與寧靜才是運動帶給我們的最佳報酬。 

 

 

正向心理學是心理學界與教育界一股新興的風潮,理論論述顯淺易懂,但真要在日常生活裡實踐,得靠自己持續的堅持與努力。練習樂觀快樂的基本功:在生活裡找快樂」,「在關係裡找支持」,「在生命裡找意義 

 

你不可能也不必要同時練成這三個基本功,但至少你得往練就其中一個基本功的方向努力。 

 

例如,精神科醫師得在照顧小孩的過程裡找樂子,把電玩虛擬的遊戲搬到親子關係的遊戲上。 

 

應思悅在退婚之後,慢慢地投入了另一段可能的愛情關係。 

 

王赦在得到美媚的支持後,重新回到他認為有意義的人權律師工作。 

 

遭受挫敗的時候,別忘了樂觀快樂的急救包,「哈、哈、哈,沒事、沒事、沒事」。當然,如果你的急救包裡有唯他命(運動),請記得一起服用,下一個正向之神,就是你。 (文:諮商心理師 吳學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心理學人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